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傳Apple可能在2017年推出採用5.8吋AMOLED螢幕的iPhone

 
(圖片來源:TechNews)

根據KGI的分析師Ming-Chi Kuo(郭明錤)的報告指出,Apple可能會在2017年導入AMOLED螢幕到iPhone產品上。依照他的推測,2017年的新iPhone將會採用前後玻璃的曲面機身,並搭配5.8吋大小的可撓式AMOLED螢幕。

依Apple過去的發表時程推估,2017年應是iPhone 7s系列的發表;另外報告中分析,5.8吋的AMOLED螢幕預計將取代現行5.5吋的LCD螢幕,故應是指Plus款機種。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推測首款使用AMOLED螢幕的iPhone產品,很有可能就是iPhone 7s plus。

由於AMOLED的供貨量可能不足以應付需求,故報告中也指出,使用AMOLED螢幕的可能會是特別的頂級版本,另外還會有一般的LCD版本(類似Apple Watch的版本分類)。故很可能屆時會出現iPhone 7s plus OLED(5.8吋螢幕)和iPhone 7s plus(5.5吋螢幕)兩種不同的產品。初期AMOLED預期將會面臨供貨吃緊,這也可能是為什麼Apple會選擇在銷售量較少的大螢幕的plus機種先導入OLED螢幕的關係。

但參考Apple過去的作風,這份報告的推測有些部分仍需要時間觀察,或等待進一步的證實。首先,過去iPhone 5s/6s等加註s的機型多半不會在外觀上有重大更新,除非iPhone的銷售量真的面臨重大危機,否則蘋果是否真的會急著要在7s上導入如此重大的改變(LCD-->OLED)?

另外如果蘋果真的要在iPhone 7s plus上併行5.8吋的AMOLED以及5.5吋的LCD,再加上螢幕較小但尺寸未知的iPhone 7s,光是7s系列就會出現三種不同的螢幕大小,以及至少二種以上的解析度。如果考慮到時仍在產品週期中的iPhone 6/6s,iPhone 6/6s plus以及4吋的iPhone SE,蘋果各項服務以及APP都必須同時支援多種螢幕大小及解析度,這和過往蘋果單純化的設計理念似乎有所不同。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智慧型手機發展已漸漸遇到瓶頸,過去堅持自我的iPhone,無論是功能,同時推出多種機型或是放大螢幕,其實也慢慢地越來越像Android手機。故Apple的新iPhone策略如果真的如此份報告所述,我們或許也不需要感到太過意外。

來源:AppleInsider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IHS : 5吋FHD AMOLED和LCD面板價格出現黃金交叉

(圖片來源:The Verge)

IHS在23號出具了最新的報告,其中指出5吋的FHD AMOLED面板,價格已經比同規格的LCD面板更便宜,兩者分別是14.3和14.7美金,這是AMOLED首次在價格上比起LCD更低。2015年Q4同樣規格面板的報價,AMOLED是17.1美金而LCD為15.7美金,曾有消息指出Samsung Display計畫進一步降低AMOLED面板報價,而看來這已在2016Q1發生。

AMOLED先天在結構上較為單純,因此一直被認為成本可以比LCD更便宜,但由於規模大小的差異以及良率、材料成本的問題,AMOLED的售價一直無法比LCD低。

經過多年來的量產經驗,Samsung Display目前玻璃基板的AMOLED良率據信在80%以上,甚至高於90%;再加上近來AMOLED面板成功地打入中國手機品牌,也拓展了AMOLED面板的出海口,即使Samsung智慧型手機業務下滑,Samsung Display的OLED產線稼動率反而維持高檔。在良率和稼動率都維持高健康水準的情況下,Samsung Display終於能實現AMOLED的成本競爭優勢。

IHS指出,受惠於中國的訂單,目前Samsung Display的AMOLED生產線的稼動率約為90-95%。由於不管產線是否滿載,工廠都必須付出同樣的固定成本,也就是說,隨著產線稼動率越高,也就等同每片產品的成本較便宜。根據IHS分析師Kim Hyun-jin的評估,95%產線稼動率的製造成本將比起70%產線稼動率低16%。

NPD DisplaySearch在兩年前曾預測AMOLED在今年有機會追上LCD的製造成本(在良率>90%的情況下),如今看來預測可謂十分準確。

 (圖片來源:NPD DisplaySearch)

但要強調的是,AMOLED面板的售價比起LCD更低,這個情況目前只有Samsung Display適用。對於其他AMOLED面板生產商來說,由於無論是良率及規模都遠遠不及Samsung Display,故製造成本也完全無法相比。短期內,其他業者來AMOLED製造成本仍將遠高於LCD面板。

事實上,AMOLED雖然產業類別和應用範圍與LCD十分相近,但其生產和製造遠比LCD複雜。相比LCD建廠已漸漸標準製程化-只要投錢,多半都能做出成果,AMOLED有可能設備都買齊了,卻仍做不出合格的產品。這也讓領先者Samsung Display得以和其他競爭者拉開一段非常安全的距離。

由於最近熱門的iPhone採用OLED傳聞,多家業者都傳出有意投入OLED量產。但就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對於在此領域未有成功量產經驗的業者來說,要真的實現OLED量產絕不如想像中的簡單。如果沒有認清這一點,恐怕會在投入量產後遇到未曾想見的挫折。

也就是說,過去台廠奉行的老二哲學-待其他人開拓出新的商機後,再以低廉成本放量複製,後來居上,在AMOLED生產上恐怕很難再次奏效。在一片荒蕪中開拓出AMOLED藍海的Samsung Display,預計將開始享受豐碩的回報。

來源:ETNews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傳Samsung Display已和Apple簽訂OLED供貨合約

(圖片來源:Forbes)

根據韓國媒體報導,Apple已和在小尺寸AMOLED領域獨大的Samsung Display簽下供貨合約,後者每月將提供60,000片可撓式AMOLED面板給Apple,若此消息為真,則等同於確認未來的iPhone確實會改用OLED,而且是將是可撓式的OLED面板。

這裡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使用可撓式的OLED面板並不必然等同可撓式的手機螢幕,就如同Apple Watch事實上也是使用可撓式OLED,但產品仍是有固定外形的設計。

關於Apple究竟何時起會改採用OLED做為iPhone的新螢幕,各方說法不一。最早的消息是Apple有可能從2018年起導入OLED,而這也和LG Display及JDI的擴產計畫吻合(LG DisplayJDI)。但日本經濟新聞於本月初則報導Apple有意把時程提早至2017年,而照時程推算,應當就是iPhone 7s的發表。

然而,根據韓國ETNews的說法,Apple和Samsung Display在簽訂了合約後,在「下一支」iPhone就會開始使用OLED螢幕。按照Apple過去iPhone的發表時程,2016年至少還會有一次更新發表,也就是iPhone 7。雖然要趕上iPhone 7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在Apple和Samsung Display簽約後,也不能完全排除這樣的可能性。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2016,2017或2018,在初期,iPhone仍然會是OLED和LCD併行的產品線,OLED可能只會用在少量機種上(也許有特殊的型號)。最大的原因在於OLED面板的供貨能量嚴重不足。以報導中Samsung Display每月60,000片的供給量,一年合計也只有720,000片,而今年第一季iPhone全球就賣了近7500萬支,即使提前一年備貨,OLED面板仍不到iPhone一季出貨量的1/100。因此,在未來的幾年內,我們還不會看到iPhone全面改換成OLED。

依Apple過往的供應商政策,必然會試著尋求第二或第三供應商,但目前除了Samsung Display外,幾乎沒有能提供足夠小尺寸OLED產能的供應商,更別提是可撓式的OLED面板。也因此,短期內Samsung Display應該都會包下iPhone OLED面板的絕大部分出貨,預測至少是50%起跳,甚至有可能上看到80%。

 (圖片來源:Reuters)

LG Display看起來最有希望成為iPhone OLED面板的第二供應商。LG Display有少量OLED量產的資歷,也有供應可撓式OLED面板的能力。但據消息傳出,LG Display目前遇到的問題是無法取得OLED段的製程設備,進而延宕了他們開出量產產能的時程。

Samsung Display是唯一有穩定量產實績的小尺寸OLED面板廠商,他們所採用蒸鍍設備來自日本廠商Cannon-Tokki,這也讓後者的成為評價最好,最具生產信賴性的OLED生產設備廠商。據稱LG Display也想訂購Cannon-Tokki的OLED段設備,但Cannon-Tokki目前已收到大量的設備下單,為了消化這些訂單,至少三年內無力再提供設備給其他客戶,也讓LG Display陷入找不到合適設備生產的窘境。

據了解,Cannon-Tokki手上的訂單來自Samsung Display和中國的BOE,韓中兩家大廠聯手吃掉了Cannon-Tokki未來三年的產能。日前有LG Display找上韓國OLED生產設備商Sunic System合作的消息,能否替LG Display打開僵局仍有待觀察。

而除了LG Display外,外界推測日本的JDI以及台灣的鴻海也有機會搶佔第三甚至第二供應商的地位。JDI已訂下2018量產OLED面板的計畫,而鴻海在買下夏普後,被認為也有機會爭取高階OLED面板訂單的實力。

隨著Apple敲定將採用OLED螢幕,顯示器業界新一波的戰爭也同時拉開序幕。Samsung Display因其前瞻眼光以及勇於投資的策略,目前可說已立於不敗之地。其他業者會如何因應,最後又是誰能順利出線,將是從現在起上演的跨國精彩好戲。

延伸閱讀: 
Apple傳聞在2018年採用OLED,顯示器業者做好準備了嗎?
iPhone若採用OLED技術,如何避免新一代「螢幕門」劇情上演?

來源:ETNews , The Verge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LG和Bang & Olufsen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發新款OLED電視

 (圖片來源:BestBuy)

LG宣佈和著名的音響品牌Bang & Olufsen達成協議,未來將共同開發新款的OLED電視。雙方之前已在手機產品上合作,OLED電視則是新的合作項目。LG Display將提供OLED電視面板給Bang & Olufsen,後者再推出自有品牌的OLED電視。

Bang & Olufsen雖然以揚聲器及音響系統聞名,但也有推出電視等影音相關產品,主打金字塔頂端的高階客群。

 (LG 新旗艦手機G5,圖片來源:androidcentral)

2016預計是OLED電視蓬勃發展的一年, LG Display設定了100萬台的銷售目標,是2015年40萬台的2.5倍;而IHS也預估2016年全球總計將賣出125萬台OLED電視。除了銷售量的增長,也會有更多的品牌加入OLED電視領域,像Panasonic以及Philips都已確認會推出OLED電視。而中國更是OLED電視快速發展的地區,除了海信外,幾乎各大主流以及網路品牌都有推出OLED電視的計畫。

至於現階段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領先者Samsung,雖然外界傳聞最快2017年有望重返OLED電視生產,但該公司表示目前還未有確定的計畫。LG Display近日曾評論Samsung Display一定會加入OLED電視生產,只是時機的問題,被解讀為邀請Samsung加入OLED電視的開發。

據了解,Samsung Display遲遲未決定OLED電視的開發,主要還是在生產成本過高的關係。考量Samsung Display有投資大尺寸噴墨生產技術研發廠商Kateeva,也許Samsung Display會等到噴墨生產技術成熟後,再以濕式製程來生產OLED電視面板。

來源:The Verge , The Korea Herald , Korea Times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LG Display將建立世界首座OLED照明五代生產線

 
(圖片來源:Leds Magazine)

LG Chem.在去年年底把OLED照明業務轉賣給集團內的LG Display,希望透過整合來達到資源共享,而LG Display今天發佈了他們對於OLED照明的新動向。

LG Display將在韓國龜尾建立一條OLED照明的五代生產線(1000x1200 mm),初期月產能為15,000片,但可以視市場需求再增加產能。這也將是全球第一條五代的OLED照明生產線。

LG Chem.原本的生產線為2.5代設備(370x470 mm),月產能為7,000片。如同LCD及AMOLED面板,拉大基板尺寸將可以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根據LG Chem.在2012的估計,由2.5代升級至5代尺寸的生產設備,可以省下95%的生產成本,此舉有望解決目前OLED照明面板過於昂貴的問題。

(圖片來源:OLED Info)

除了減低成本及售價外,放大基板尺寸也讓LG Display能出貨更大尺寸的OLED照明面板。LG Display目前所提供的最大OLED照明面板尺寸為320 mm x 320 mm,應用上需要組合多片面板以提供足夠亮度。未來尺寸若再放大,對於打入一般照明(General lighting)的目標會更有幫助。

新聞稿中並沒有提到該條5代生產線會是全新建造,或是由原有的LCD產線轉換而來,具體的投資金額也尚未揭露。 另外新產線是否會包括可撓式OLED照明的生產(目前LG Display已有供貨可撓式OLED照明),目前也還不清楚。

LG Display表示目前OLED照明的目標會先以桌面照面、高階零售商店照明,或是高級醫院照明為主,未來也打算進軍車用照明,並尋求和家俱及裝潢的深度整合。

(圖片來源:Forbes)

根據市場研究組織UBI Research的最新預測,OLED照明在2016年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億3千5百萬美金,到了2020年則將超過16億美金。

Year20162017201820192020
Revenue1352513378091,619
                                * 單位為百萬美金,來源:UBI Research

 來源:LG Display , OLED Info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傳LG Display和Mercedes-Benz簽訂合約,新E-Class車款將搭載可撓式OLED螢幕

 
 (圖片來源:Yonhap News)

最近OLED照明往車用市場發展的消息不斷,BMW和OSRAM合作,預計在今年上市的BMW M4 GTS車上裝設OLED照明尾燈,而Audi的新款TT RS也會有OLED車尾燈的選配方案。但OLED顯示器同樣也對車用市場充滿野心,希望能搶占價值更高的車內顯示介面市場。

韓國媒體報導LG Display已和Mercedes-Benz簽下合約,前者將會提供12.3吋的P-OLED(Plastic OLED,即以可撓塑膠作為基板的OLED)作為車內顯示螢幕,預計用於Mercedes-Benz未來新款的E-Class車種。預計新設計會使用兩片P-OLED面板,其中一片用於儀表板,另一片則用於中央中控台,可顯示導航資訊或娛樂內容。

 (圖片來源:TechRepublic)

今年年初的CES展中,LG Display就曾展示過大小同樣為12.3吋的P-OLED車用顯示面板,Mercedes-Benz的E-Class會使用的面板也許就會以該展品為基礎作改良。

LG Display希望能達到美金20億的銷售額 以及車用顯示30%的占有率,並成為該領域第一名的面板供應商。

來源:Yonhap News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Samsung Display計畫擴充生產可撓式OLED的A3廠,產能將增為原本的兩倍

(圖片來源:Business Korea)

為了因應可撓式OLED面板的強勁需求,Samsung Display決定重金加碼生產設備,計畫在2016年把原先用以生產可撓式OLED面板的A3工廠產能翻倍。

根據韓媒報導,Samsung Display已和集團內的Samsung Engineering Co.簽訂7150億韓元(約193億台幣)之合約,由後者負責廠端擴充的基礎建設。另外Samsung Display也和十家主要的OLED生產設備供應商敲定總額為4300億韓元(約116億台幣)的訂單合約。由於除了這十家外,其他規模較小的廠商的訂單金額並沒有特別公開,預計新廠房的生產設備訂單總額應會超過5000億韓元。總計Samsung Display投注了超過1.2兆韓元(約325億台幣)在A3廠的擴產上。

A3廠為六代尺寸(1500x1850mm)的可撓式OLED生產線,目前月產能為15,000片,在完成擴產後則可每月生產30,000片;Samusng Display另外有一座五點五代尺寸(1300x1500mm)的A2工廠可生產可撓式OLED,月產能為24,000片,故目前每月的可撓式OLED的產能為39,000片。

 (Samsung Galaxy S7 Edge,圖片來源:droid-life)

據指出此一投資計畫原本在去年就要執行,但由於製程上的變動,使新設備的採購延至2016年才敲定。由於今年同時有擴產中小尺寸的可撓OLED面板及大尺寸OLED電視面板的計畫,預測Samsung Display今年的總投資金額有望超過去年的4.8兆韓元(約1296億台幣),落在5-6兆韓元(1350-1600億台幣)之間。

外界推測Samsung Display對可撓式OLED面板的擴產主要是為了提供iPhone未來的訂單需求,此次A3工廠的擴產,機台設備約會在今年年底前才會到位,故實際上線生產最快約在明年(2017)的年初,應可趕上外傳2018年導入OLED面板於iPhone的傳聞。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HS的報告,可撓式OLED的市場規模已由2014年的1億美金,增長至2015年的24億美金,並預估今年將進一步飆升至53.7億美金。

來源:Business Korea , Maeil Business News Korea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中國發佈新一波重點研發項目,OLED照明、OLED材料及印刷OLED列入發展要項

 
(圖片來源:Fluxim)

中國於上月公佈了第二批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專案內容,共包括10個重點專項,實施期間為2016-2020年。其中重點專項3為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內容包含多項光電及半導體研發,和OLED直接相關的則有OLED照明,OLED材料,以及印刷式OLED的開發。

此專案推行之後,對於中國的OLED廠商來說,代表著至少還有4-5年的專案補助可爭取,對接下來的開發及量產化都會有幫助。預計受惠廠商除了像京東方、華星、天 馬、和輝等OLED顯示面板生產廠商外,對於像南京第一光電(First-o-lite)等專注於OLED照明開發的廠商來說應該會有更大的幫助。

以下為專案內容的整理: 

OLED照明被列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與半導體照明>任務內的1.4.2分項,標題為<高效大面積OLED照明器件製備的關鍵技術及生產示範>。研究內容涵蓋材料、原理及元件和大面積面板開發,執行期間為4年,其考核指標整理於其下:
  1. 在1000 cd/m2下,小面積OLED照明面板發光效率>200 lm/W且演色性(CRI)>80;大面積OLED照明面板(100 x 100 mm2)發光效率>150 lm/W且演色性>90。
  2. 照明面板的半衰壽命>1萬小時。
  3. 建成1條OLED照明生產示範線。
此分項預期達成成果包括申請發明專利50項,發表論文30篇,擬支持專案數為1-2項。

此專案對中國的OLED照明可說是劑強心針,尤其專案的考核目標包括一條生產產線,對於實際的商品化將更有幫助。

中國公佈的開發計畫中的效率目標看起來較美國能源部(DOE)於去年5月公佈的研發計畫更嚴苛(請參考下表),後者設定OLED照明面板的效率要在2020年達到160 lm/W;但壽命的目標則簡易許多,DOE目標2020年的OLED燈具其LT70(亮度衰退至初始值的70%)要達到5萬小時。

(圖片來源:DOE)
 
(圖片來源:DOE)

計畫的另一個開發重點為<新型顯示>,其中和OLED有關的計有:

2.1.1<新型發光材料與器件>
2.2.1<印刷OLED顯示關鍵材料技術>
2.2.2<印刷OLED顯示技術集成與研發公共開放平臺>

其考核條件和預期成果分別為:

2.2.1(執行期間為4年)
  1. 新一代有機發光材料紅光效率≥25 cd/A、1000 cd/m2下半衰壽命≥1.5萬小時
  2. 綠光效率≥75 cd/A、1000 cd/m2下半衰壽命≥2萬小時
  3. 藍光效率≥12 cd/A、1000 cd/m2下半衰壽命≥3千小時。
預期成果:申請發明專利7項,發表論文20篇,擬支持專案數為1-2項。
註:此分項包括薄膜封裝技術研發。

2.2.1(執行期間為5年)
  1. 印刷OLED紅光效率>18cd/A、綠光效率>60cd/A、藍光效率>8cd/A
  2. 在1000 cd/m2亮度下的半衰壽命紅色>2萬小時、綠色>3萬小時、藍色>5千小時。
預期成果:申請發明專利15項,形成創新創業團隊2個,擬支持專案數為1-2項。

2.2.2(執行期間為5年)
  1. 印刷OLED顯示尺寸>30英寸,解析度3840×2160,亮度>250cd/m2,壽命>1萬小時。
預期成果:申請發明專利15項,形成創新創業團隊2個,擬支持專案數為1-2項。
註:此分項研發內容包括建設G4.5印刷顯示工藝研發公共開放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顯示的預期成果包括扶植創新創業團隊,而且也明確指出了建立G4.5印刷產線的目標。但幾個檢驗指標其實都寫得並不算太清楚,像各色發光的色座標未明確定義,在效率上就有很大的模糊空間;另外測試壽命的亮度,紅、綠、藍都設定在1000 cd/m2,似乎也不是合理的測試標準。

來源:中國科技部 , China-LED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傳JDI有意併購JOLED,整合日本OLED能量

(圖片來源:blog.wsj.com)

在日本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宣佈撤回對夏普援助的提案後,原先INCJ計畫整合JDI及Sharp面板事業的計畫也宣告落空。雖然失去了整合夏普技術的契機,JDI仍然有備案可以執行。

根據日本讀賣新聞的報導,JDI有意收購JOLED,整合雙方OLED研發能量,進一步和韓國及其他國家OLED面板廠商競爭。

JDI是在2011年11月,透過INCJ出資及主導下,整合了Sony, Toshiba和Hitachi的LCD面板事業而成立的新公司。最初的持股結構為INCJ占70%,Sony, Toshiba及Hitachi各10%。JDI合併後透過結合專利和技術,重新取得市場的領先地位,不僅在IPS面板取得市占第一,也成為蘋果iPhone面板的重要供應廠商。三家原本一度走到谷底的面板事業,在以JDI身分重新出發後找到出路。

JOLED則是INCJ希望複製JDI的成功經驗,結合JDI、Sony及Panasonic的OLED事業(但JDI仍保有OLED研發團隊),於2015年1月正式成立的新OLED公司,持股結構為INCJ 75%,JDI 15%,Sony和Panasonic各5%。

(圖片來源:J-OLED)

為了避開已由韓廠占有獨占地位的手機市場,JOLED自成立起便把目標放在OLED的中尺寸面板,應用包括平板及筆記型電腦,希望能透過獨特的印刷製程,結合氧化物半導體(Oxide)基板降低製造成本。

為了邁向量產,JOLED計劃於去年下半年投資200億日圓(約1億6千萬美金),在日本北陸的石川縣興建新的OLED研發中心,應是位在當地JDI原有的廠區之內。

雖然在JDI股票上市之後,INCJ的持股比重已大幅下降(目前約為35%),但INCJ仍是重要股東。如果JDI有意併購JOLED,以INCJ在兩家公司的影響力,應該會比夏普收購案更容易成功。

然而,和當初三家LCD部門合併不同,JDI和JOLED都尚未在OLED領域有量產實蹟,再加上雙方在OLED研發的技術走向不同(熱蒸鍍vs印刷;LTPS vs Oxide基板),合併後能否產生綜效仍是問題。

當然,先集中資源和人力衝刺iPhone OLED面板的量產目標也是可能的方式。根據傳聞,Apple有可能在2018年改用OLED面板做為iPhone的顯示螢幕,而JDI也對此宣佈了2018年量產的目標。

另外一個併入JOLED的好處,則是搶先佈局未來iPad或MacBook採用OLED螢幕的供貨。也就是仍由JDI研發iPhone用OLED面板,而JOLED則繼續開發中尺寸OLED面板。

綜觀未來OLED產業的競爭地圖,韓國Samsung和LG Display雙雄已占有領先地位,後續加碼投資也不手軟;日本則有可能成型的JDI+JOLED日本聯盟,以及夏普和鴻海結合的台日陣線加入戰局。中國包括京東方在內的面板廠重金投入力求後發先至。台灣目前面板雙虎友達和群創都有投入OLED研發,前者還有小規模量產,但台灣廠商投資力道不及其他競爭者,恐是未來的隱憂。

來源:讀賣新聞 , J-OLED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京東方宣佈在成都追加投資245億人民幣,用以生產可撓式AMOLED

 
(圖片來源:OFWeek)

去年曾傳出京東方有意採購六代線尺寸的可繞式OLED生產設備,生產地點則是在四川成都新建的OLED/LCD混合六代線。京東方於29號發佈了和成都市政府的合作投資協議,正式確定了該項投資的進行。

京東方和成都市政府於2014年10月簽訂了第一期的合作協議,在成都投資建設一條LTPS/AMOLED生產線,投資金額為220億人民幣,主要生產玻璃基板的AMOLED顯示器。根據29號發佈的內容,京東方將在第一期的基礎上追加第二期的投資,金額為245億人民幣,用以生產可撓式AMOLED。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月產能都是24,000片。

 (圖片來源:OFWeek)

京東方在AMOLED領域上的投資力道相當大,除了成都的這兩條LTPS/AMOLED線外,2014年完成在鄂爾多斯的5.5代AMOLED量產線,另外在合肥也有8.5代的OLED電視產線計畫,目前已有一條8.5代的試量產線在運作。

但目前京東方應該還沒有正式出貨AMOLED面板,量產時程反而落後於中國另外一家規模較小的面板廠商 - 和輝光電。

除了京東方以及和輝外,中國其他面板廠如華星光電、天馬電子、維信諾等廠商也都紛紛投入AMOLED的生產,這有部分是受惠於政府補貼,但也是根基於中國市場未來對AMOLED龐大的需求預估量。根據研究機構Techsci Research最近出具的一份報告,中國市場未來對OLED的需求將快速增加,預計2016-2021年間的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可達38%。

但從技術研發成功到能實際出貨,進而至足以獲利的穩定量產,中間每一關都是很大的考驗,縱使投資金額龐大,但未來中國能否真正在AMOLED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還很難判斷。

來源:BOE , OFWeek

友達光電發表多款AMOLED新產品,未來可能在中國六代崑山廠生產AMOLED

 
(圖片來源:LedInside)

友達光電在2016年的新品發表會上展出了許多新技術的成果,其中包括多款AMOLED新品。除了已量產的圓型智慧型手錶AMOLED面板外,友達光電還展示了5吋的可折疊式AMOLED面板和12.3吋的車用AMOLED儀表板,並透露計畫生產5.5吋的FHD AMOLED面板,供客戶的VR產品使用。

發表會上實際展出了5吋的可折疊式AMOLED,該產品曾在2015年SID Display Week上發表過,但國內正式展示還是第一次。該面板厚度僅0.1 mm,可彎曲半徑達4 mm,故可達到對折的效果,並已通過20萬次的對折可靠度測試。友達方面表示希望能在兩年內實現量產此技術的目標。

之前曾有傳聞 三星將於2016年推出採用可摺疊螢幕的智慧型手機,計劃代號為"Project Valley"。目前看來台廠也有掌握此一新穎技術的能力,但以友達兩年的保守估計時程來看,在實際整合進商品內,可能還有不少問題待克服。

(圖片來源:androidmag)

友達在發表會上一併透露了在中國投資,位於崑山的六代低溫多晶矽(LTPS)生產線。該工廠最大月產能為6萬片,但第一期只會安裝2萬5千片的產能,後續的擴充則視市場需求而訂。友達光電表示該廠的LTPS基板也有可能用以生產AMOLED,但關於AMOLED的生產為先進技術,需要台灣政府同意才可能放行至中國。

關於友達的可折疊式AMOLED實機影片可至自由時報的Youtube影片區觀賞(因為非公開影片,故僅提供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RkXktt1nE

來源:DigiTimes ,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