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LG Display追加四億美元投資可撓式OLED及OLED照明

 (來源:engadget)

韓系面板廠近來於OLED上的投資動作頻頻,LG Display去年八月宣佈將在三年內投資十兆韓元(約85億美金)於OLED領域,並已分別投入1.05兆韓元(約9億美金)於韓國龜尾(Gumi)興建新的OLED工廠以及在韓國坡州(Paju)興建尺寸更大的P10廠,先期投入金額則為1.84兆韓元(約為15.9億美金)。

而上週五,LG Display宣佈他們會再追加4500億韓元(約3億9千6百萬美金),用以擴增可撓式OLED顯示面板以及OLED照明的產能。據了解,其中的3100億韓元會用在可撓式產線上,可能是投資在新的P10廠中,原本P10廠的規畫裡就有可撓式OLED的生產線;剩下的1400億則是興建專門的OLED照明生產線,很有可能就是LG Display計畫已久的五代照明生產線

來源:Reuters

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IHS看好OLED顯示器將迎來極大的市場成長

 (圖片來源:IHS)

根據IHS最新出具的新聞,今年AMOLED在顯示器市場上的應用市占將大幅成長。而這主要是受惠於成本的降低、更多消費性產品的採用,以及整體產能的增加。IHS預估,2016年AMOLED顯示面板的出貨量將較2015年成長40%,總量達3億9千500萬片;而營業收入(Revenue)則可成長25%,達到150億美元。

如果以各產品市場分別作分析,IHS認為今年AMOLED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占有率會進一步提高,從2015年的17%提升為21%;OLED電視則由於生產製程的進步以及材料的改善,在價格降低以及推出更高端的產品之下,IHS看好OLED電視會較去年有125%的成長,出貨量可達90萬。

平板和筆記型電腦則會是AMOLED今年開始有所斬獲的新市場,IHS預期8吋、9.7吋以及12吋的AMOLED面板會先打進消費性產品,整體市場則會有63%的成長,預計出貨量可達860萬片。

另外像是VR、AR或是微型OLED投影螢幕也會隨著需求而成長,預計OLED面板2016年在此類近眼式顯示器可以有119%的成長,目標為360萬片。

AMOLED於顯示市場還有不少成長的誘因。像是未來在Apple導入OLED螢幕於iPhone,AMOLED於智慧型手機面板的市占必然大幅提高,另外像是可撓式面板、穿戴式裝置以及汽車市場等相關應用等,都是非常適合OLED發揮的領域,相信未來AMOLED顯示器應該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來源:IHS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傳Samsung Display將在今年重新啟動OLED電視生產

 (圖片來源:Overclock.net)

在過去,Samsung Display和LG Display在OLED開發上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前者掌握了全球95%的小尺寸AMOLED面板市占,而後者則是唯一生產大尺寸OLED電視面板的廠商。兩家雖然都是OLED領域的重量級廠商,但所在的市場卻幾無重疊。

但從今年起,這個局勢將被打破。我們知道LG Display正努力打進小尺寸AMOLED的市場,也試著爭取成為新iPhone OLED螢幕的供應商。而另一方面,退出OLED電視市場已久的Samsung Display,據傳也將在今年內重啟OLED電視面板生產。也就是說,雙方都開始往對方的領域發展。

根據Korea Business的報導,Samsung Display將在今年第三季,於牙山市的工廠安裝大尺寸OLED電視的生產設備。初期的投資金額較為有限,約莫只會在2-3兆韓元(約560-840億台幣)之間,目的在於改善生產良率的測試。在正式安裝設備之前,Samsung Display目前則是在八代線的實驗設備上作最後的調整。 

從投資金額來看,Samsung Display雖然重啟了大型OLED電視面板的生產,但離真正推出商品仍然有段距離。而且Samsung Display不久前才強調量子點電視是接下來的重點,不太可能短期內就改軸易轍。比較合理的推測,應該是在OLED電視生產達到Samsung Display設定的目標之前(良率、成本等),依然以量子點電視為主打,OLED電視則是長遠的終極目標。

Samsung Display或許不樂見LG Display切入小尺寸OLED市場,但LG Display應該相當樂於見到Samsung Display也開始生產OLED電視。OLED電視目前成本和售價都仍遠高於LCD電視,隨著Samsung Display的加入,把市場做大後,隨著需求的進一步提升,OLED電視的生產成本和壓力都有望再更降低。 

看得遠一些,如果韓國兩間面板廠在未來都轉向OLED電視,在OLED已於小尺寸市場上被認定是優於LCD的技術後(iPhone全面引入後非常可能發生),而且OLED電視的生產成本已能接近甚至低過LCD面板(這在小尺寸的手機螢幕上已經發生),那剩下的LCD電視市場會有多少?而台灣和中國的面板廠商如果只能生產LCD電視面板,很有可能會出現比起現在更嚴重的滯銷和庫存壓力。

來源:Business Korea , The Verge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韓國政府將提供OLED業者更多補助以對抗中國廠商

 (圖片來源:Nikkei Asia Review)

最近中國廠商積極投資OLED面板,由於中國面板廠具有資金及市場優勢,讓技術領先的韓廠也備感威脅。為了維持韓國在OLED領域上的領先地位,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The Ministry of Trade, Industry and Energy,MOTIE)表示將研議提高OLED相關研發專案的預算,藉以提供給韓國相關公司更多的支持。

2013年時,韓國政府共編列276億韓元(約7.8億台幣)在OLED相關專案補助上,但去年這個數字滑落至93億韓元(約2.6億台幣)。由於中國及日本等OLED業者近來動作都相當積極,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因此打算提高對OLED業者補助的力道,但最快要從明年開始。

OLED一直以來都被韓國政府列為重點發展技術,並持續提供各項減免優惠。去年韓國政府宣佈將免除OLED的生產設備的進口關稅,另外OLED研發的投資將享有20%的稅額減免。

由於面板產業需要高額資金投資以取得優勢,目前新一輪的OLED戰場,各大面板業者的投資,其背後都可見到政府支持的力量。 台灣政府其實也有對於台灣面板業者提供相關補助,但不管是台灣業者在OLED上的投資,或是政府的補助,相較其他國家來說都顯得銀彈不足。

台灣政府似乎因為當初兩兆雙星的失敗,不敢也不願意再次重注投資在單一產業中,或至少不會再是顯示產業;而台灣面板業則欠缺冒險的勇氣及決心,總是想打安全牌,因此漸漸失去自己曾有過的一點優勢。

來源:Korea Times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中國面板業者正考慮把投資方向由LCD轉為可撓式OLED

 (照片為京東方於SID展出的13.3吋,解析度為8K4K的OLED面板。圖片來源:Display-Central)

根據韓國媒體ETNews的報導,中國的幾家面板廠都正考慮把原訂用於LCD擴產上的投資,轉為運用在OLED設備的設置上。會有這樣的轉變,一方面是因為OLED面板的普及度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因為Apple幾乎確定會在未來的iPhone上使用OLED面板,使整個市場的中小尺寸面板應用越來越傾向OLED。

京東方(BOE)可說是其中最積極的一家,之前就傳出將投資245億人民幣(約為37.8億美金),於成都設立六代尺寸的可繞式AMOLED生產線。目前是設定在2019年量產,每月產能為45,000片(應為一、二期合併計算的總量)。而且據傳京東方也有意把去年七月動工,位於福州的B11廠(8.5代),由原本計畫的生產LCD改為生產OLED。另外之前也傳出京東方在合肥有設置8.5代的OLED試產線。從產線的佈局看來,京東方的目標是要通吃大小尺寸的OLED面板市場。

華星光電(CSOT)也有意把位於深圳的8代廠的擴產計畫,由原本的LCD改為擴增可撓式AMOLED的生產線。而天馬微電子( Tianme)以及中國首家量產OLED面板的和輝光電(Ever Display),都傳出有意投入可撓式AMOLED的生產。

另外在14年完成5.5代玻璃基板AMOLED產線設置的維信諾(Visionox),也有意在下個階段跨足可撓式AMOLED面板的生產。維信諾去年就展示過一組厚度僅有20 um的可撓式AMOLED面板樣品。市場也猜測信利光電(Truly)會把自家4代尺寸的玻璃基板AMOLED生產線,轉換為可撓式AMOLED的設備。

目前看來,在接下來的幾年內,中國的OLED投資以及量產動作將會非常熱鬧,而且目標都一致鎖定在可撓式AMOLED。

另外由於中國業者在此領域的經驗較為不足,有可能再次出現對外挖角潮,透過聘用具技術背景的國外人材,試著快速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並順利導向量產。對有意往中國淘金或是一展身手的人來說,或許是個很好的機會。

在眾多廠商以及大量資金投入下,未來是否有機會繼TFT-LCD後,在AMOLED再次形成另一股紅色供應鏈的威脅,韓、日、台廠都將密切注意。

來源:ETNews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傳Apple與Samsung Display簽訂合約,2017年將供應一億片5.5吋OLED面板

(來源:Bloomberg)

根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及韓國媒體的報導,Apple已和Samusng Display簽署價值一年26億美金的供貨合約,後者將在2017年第二季起,供應一億片5.5吋的AMOLED面板給Apple。

為此,Samsung Display將在目前的A3工廠內,擴建一條新產線專門用來生產iPhone的新面板。而為了確保投資能回收,Samsung Display和Apple簽訂了為期三年的採購合約。若以每年26億美金計算,三年合約總額將超過2500億台幣。

從尺寸來看,率先導入OLED面板的應該不會是標準的iPhone 7s,而是Plus或是新的型號。而依過去Plus型號的銷售量,一年一億支約可滿足需求,不至於在Plus型號裡還需要分出LCD或OLED版本。

雖然報導中並沒有明確指出OLED面板的種類,但從過去的新聞來看,Apple鎖定的應是可撓式OLED面板。目前Samsung Display有A2和A3兩座可撓式OLED面板工廠,A2是5.5代線(1300x1500mm),A3則是6代線(1500x1850mm)。其中A2廠每月產能為24,000片,A3則為15,000片。

之前有消息Samsung Display計畫投資A3廠,使其月產量由15,000片倍增至30,000片。而在和Apple簽約的消息傳出後,更有報導指出Samsung Display準備砸下10兆韓元(約為87億美金),把A3廠的月產能一舉拉高至120,000片,以應付Apple需求的供應量。

在消息見報當日,另一家供應OLED面板的韓國面板廠,被認為很可能成為iPhone OLED面板第二供應商的LG Display, 其股價則應聲下跌了6.7%。

來源:The Korea Herald , Tech Times , WSJ CN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工研院於照明展中展出多款OLED照明燈具設計

 (圖片來源:TechNews)

在上週於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的台灣國際照明科技展,雖然參展廠商絕大多數都是LED相關,但工研院仍然和去年一樣,規劃了一區OLED照明專區。

相較去年的展示,今年工研院顯然把重心放在燈具產品的設計。展場有擺放多種和燈具設計廠商合作的OLED照明產品,其中還包括了和車燈OEM大廠大億合作的車燈設計。

 (圖片來源:TechNews)

今年工研院的OLED燈片的設計維持和去年一樣的10 cm x 10 cm大小,並沒有看到在技術上有新的突破。但工研院過去一年的研發重心應該是放在生產技術的突破上。據了解,除了目前現有的玻璃基板OLED照明產線外,工研院正計畫籌建一條應用卷對卷(Roll-to-Roll)生產製程的OLED照明試產線。根據電子時報的報導,每月預計產能將有700片,計畫於2017年正式啟用。 

工研院目前也有小規模的和外界合作。嘉義新開幕的秀泰影城,其中有一條由OLED照明佈置而成的藝術光廊,其中的OLED燈片就是由工研院所提供。

工研院於2014年七月籌組「OLED照明聯盟」,目的是要統合國內設備、材料、OLED製造、燈具設計等公司的技術和資源,以工研院為平台整合。

根據工研院自身IEK產業情報網的預測,OLED照明的產值在2025年將來到15億美金;市場研究組織IdTechEx則認為在2026年,OLED照明的產值將達22億美金之譜。

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多高的解析度才是VR的完美解答?

(圖片來源:Yahoo)

今年可說是VR元年!包括HTC Vive,Oculus Rift以及Sony PlayStation VR等VR裝置,都已在或將在今年內上市。但從已體驗過的使用者回饋來看,許多意見都提到了目前的VR顯示仍然存在著解析度不夠高,格線明顯等缺點。雖然絕大部分的人也同意異樣感會隨著使用時間的拉長很快就消失,也不會對融入虛擬世界產生妨礙。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仍然是VR產品的顯示面上一個仍待改進的問題。

目前各家的VR設備都採用AMOLED做為顯示面板,而且解析度也十分相近,Vive和Rift都是2160 x 1200 (單眼1080 x 1200),Playstation VR則是1920 x 1080 (單眼960 x 1080)但有著較高的螢幕更新頻率(120 Hz)。也就是說三大家都有志一同的把解析度設定在Full HD上下。這顯然不是巧合,而可能是現下最實際的解決方案。


為什麼廠商不願意配置更高等級的顯示面板呢?主要的問題應該是在於主機硬體的限制。VR裝置所需要的運算量和硬體能力遠超過一般平面顯示,為了流暢地驅動Full HD等級的VR畫面,所需要的電腦主機價格就已所費不貲,甚至許多人還擔心SONY的PS4能不能跑得動Playstation VR,PS4也有即將改款升級硬體的流言傳出。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VR裝置把解析度拉得更高,那麼對於硬體的需求也就更高,消費者需要花更多的錢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體驗,這對進入門檻已不低的VR生態系來說絕不是好消息。與其一味地把品質提高,不如在價格和畫面中取得平衡點,先達到普及推廣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用時間換取彈性,等待相關硬體的降價以及技術的進步。

但如果先撇開硬體的限制,純粹就顯示品質來看,究竟VR裝置要提供多高的解析度,才能讓使用者難以分辨現實和虛擬之間地界線,真正地「身歷其境」 ,達到「沉浸式」(Immersive)的實境體驗呢?

 (圖片來源:pcinvasion)

這個答案可以說是眾說紛紜。Oculus的創辦人兼發明者Palmer Luckey,認為至少要達到單眼8K解析度的水準才算合格;最近宣佈要大力投入VR的AMD,則宣稱單眼16K才是完美的VR顯示器。但目前並沒有看到相關的說明和解釋。

以下我將用自己的理解,試著估算出VR裝置需要達到什麼樣的顯示水準,才有機會提供完美的VR體驗。

如果要討論顯示品質,像素密度(ppi, pixel per inch)應該會是比解析度更好的衡量指標。前者指的是每一吋(inch)的螢幕大小裡包含了多少的像素(pixel),後者則是統計整片螢幕共包括多少個像素。由於解析度看的是總量,而沒有考量到個別螢幕的大小,如果我們用解析度來評價螢幕的精細度時,往往就會失真。

舉例來說,目前主流的電視解析度是Full HD(1920 x 1080),意思是指整片螢幕中,一共含有1920 x 1080 = 2,073,600個可以分別獨立顯示的像素。但同一時間,現在搭配Full HD螢幕的智慧型手機也越來越多。從定義上來看,這就代表了手機的螢幕同樣也有著200萬個像素的顯示能力。也就是說,從解析度上來看,客廳的大電視和手上的智慧型手機是完全一樣的。

但如果我們從像素密度的角度來看,假設Full HD的電視是55吋大小,那麼它的像素密度約為40 ppi,即為每一吋長的螢幕裡有40個像素;而如果智慧型手機的螢幕大小為5吋,則等同於有著441 ppi的像素密度,也就是每一吋長的螢幕裡有441個像素。相較於電視,像素密度足足是10倍高。如果你用一樣的觀看距離來觀察兩個螢幕,就能明顯地感受到精細程度的差別。因此,在估算螢幕的細緻度時,像素密度會是比解析度更好的衡量指標。

那麼,多高的像素密度才能滿足我們對於VR的理想需求呢?這裡我們不妨借用目前業界在顯示硬體執牛耳的蘋果公司的概念。蘋果公司在2010年推出iPhone 4時,一併介紹了「視網膜螢幕」(Retina Display)的技術。所謂的視網膜螢幕,指的是像素密度高到人眼無法分辨其中單獨像素點的螢幕。這聽起來非常像VR裝置所要追求的願景,因此我們就先把目標設定在讓VR顯示器到達視網膜螢幕的水準。

 (圖片來源:mobiliodevelopment.com)

所以,像素密度多高的螢幕才稱得上是視網膜螢幕呢?首款搭載視網膜等級螢幕的iPhon 4,在3.5吋的螢幕裡有著960 x 640的解析度,換算起來像素密度為326 ppi。於是,這個問題在前幾年時非常簡單:只要像素密度高於326 ppi的就是視網膜螢幕,低於326 ppi的則不是。後續推出的iPhone 4s, iPhone 5也都維持326 ppi。尤其iPhone 5螢幕放大為4吋,但解析度也提高為1136 x 640,換算下來像素密度一樣是326 ppi,更讓大家認定326 ppi就是蘋果設定的視網膜螢幕門檻。

但這個判斷方法在2012年時出現了問題。蘋果在2012的WWDC大會上,宣佈將替新款的MacBook Pro升級成視網膜螢幕。但仔細一看螢幕規格,13吋的解析度是2560 x 1600,像素密度是227 ppi;15吋的解析度是2880 x 1800,像素密度是220 ppi。這兩款螢幕的像素密度都明顯低於326 ppi,但蘋果仍然認定它們是視網膜螢幕。這下又推翻之前外界所認定的326 ppi標準。

前面我們提過,視網膜螢幕是指像素密度高到人眼無法分辨其中單獨像素點的螢幕。所以我們必須先理解所謂的「人眼無法分辨」的程度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我們在白紙上平行地畫上兩條直線,再把它們之間的距離不斷拉近,兩條線終究會近到「糊」在一起。換句話說,就是人眼無法分辨出這究竟是一條,或是兩條分別的線。

(圖片來源:janrik.net)

那麼人眼的極限究竟在那裡呢?根據統計,人眼能分辨的極限大約在兩個物體和眼睛的夾角為1/60度的視角時,再小就無法分辨。當然這只是統計上的均值,有些人的視覺分辨力比這高,也有人比這低。

(圖片來源:sciencepark.etacude.com)

順帶一提,這1/60度的視覺解析度標準,其實絕大多數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體驗過。相信大家應該都做過視力檢查,檢查者通常會使用Snellen Eye Chart來檢測,也就是常見的大寫E字母,變換大小並旋轉不同方向的檢查圖表。

 (圖片來源:technospot.net)

正常人的標準視覺是20/20,其字母E的高度以受測距離(20英呎)來看,恰好就是5個1/60度視角。也就是E字母右半側的三條橫線,加上中間的兩槓留白,各自是1/60度視角。這正是因為1/60度視角為常人肉眼解析度的極限,若再小,則字母E的筆畫就有糊在一起的可能,無法正確地判別開口方向。

現在我們知道人眼視角的解析度極限為1/60度,但要用這個來決定螢幕像素的大小,我們還需要知道使用者眼睛距離觀測物的距離。同樣是1/60度的視角,眼睛和觀測物距離50公分,和距離500公分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從下圖我們可以了解,假設我們固定視角(Viewing angle, a),觀測距離越遠(Viewing distance , d),則兩個像素之間的距離就會越遠(Pixel spacing, s)。而一但我們固定了視角(1/60)和觀測距離(d),我們就可以知道兩個像素之間的距離要小於多少(s),人眼才無法分辨出來。

(圖片來源:markwarren.wordpress.com)

有了這些理解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iPhone和MacBook Pro,探討為何同為視網膜螢幕,像素密度卻不同的問題。 我們知道iPhone 4的像素密度是326 ppi,換算回來像素間距(s)約為78 um。而知道了a=1/60度,s=78 um,我們就可以推算出d=10.6 英吋,約等於27公分,而這也是蘋果公司設定人們使用iPhone時,眼睛到螢幕的正常距離。

而人們在使用筆記型電腦時,通常不像操作手機時離螢幕那麼近,這也是為什麼MacBook Pro的「視網膜螢幕」標準可以比較低的關係-距離(d)變遠了,像素間距(s)也就變大,像素密度自然就降低。

假設正常操作下,使用筆電時人眼距離螢幕的距離(d)為16英吋(約為40公分),則要維持1/60度視角(a),最小的像素間距(s)約為116 um,換算下來的像素密度為219 ppi。因此MacBook Pro的220/227 ppi確實符合視網膜螢幕的標準。

回到VR顯示器,如果我們一樣以維持像素間的視角低於1/60度為設計目標,那麼唯一需要確認的變數就剩下使用時眼睛到螢幕的距離(d)。因為我手上並沒有任何一家的實體裝置,為了方便,我先假設眼睛至VR顯示畫面的距離為3英吋,也就是7.6公分左右,對照之前看過的實機照片,我想應該不是太離譜的估算。

在d=3英吋時,要維持二個像素和眼睛的視角小於1/60度,則像素間距必須要小於22 um,換算下來的像素密度高達1145 ppi!這也說明了為什麼目前產品的螢幕品質都無法讓人滿意。

根據我在網路上查到的資料,HTC Vive的實體螢幕尺寸是5.2吋,Oculus Rift和Sony PlayStation VR則是5.7吋,對照他們的解析度,Vive的像素密度是310 ppi,Rift是283 ppi,而PlayStation VR最低,只有254 ppi。可以看到三個螢幕都離我們計算的理想值很遠。而這其中又以HTC Vive的像素密度最高,這也反映在Vive普遍被認為是品質最好的VR裝置的評價上(當然其強大的定位能力也是功不可沒)。

後來查到Oculus Rift規格上的眼睛至螢幕距離(eye to screen distance)為0.041公尺,比我們設定的3英吋更近。套用新的數值之後,重新計算需要的像素間距縮小到12 um,像素密度高達2117 ppi!

也就是說,為了要達到視網膜螢幕的顯示品質,VR裝置單眼至少要有2000 ppi以上的像素密度。目前市面上旗艦等級的智慧型手機,其螢幕像素密度多在400-600 ppi之間,想要有5倍的密度成長,恐怕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有機會達成。

而且滿足視網膜螢幕的要求就真的足夠了嗎?借鏡已發展成熟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即使螢幕的像素密度早已超過視網膜螢幕的規格,但廠商和消費者還是不斷地把螢幕的精細度往上推,並宣稱真的看的出不同。因此,2000 ppi很可能只會是一個最低門檻,一個新一輪競爭的起跑點,而不太可能會是個終點。

但像素密度確定了,回到標題的問題,這等同於多少的解析度呢?4K?8K?16K?32K?

想要知道這一點,我們得更進一步地了解人眼的能力。畢竟VR裝置的目的就是要「騙過」眼睛,讓使用者看不出虛擬世界的破綻,進而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都是真的(當然,你的理智還是會提醒你這是假的) 。而VR螢幕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夠細緻的畫面外,另一個需要考慮的要素是人眼的「視野」(Field of View)。

人的眼睛其實是非常了不起的接收器,人類單眼可以接收的視野約是左右水平180度,上下垂直135度。在左眼和右眼的視野交集的部分,會有120度左右的範圍是立體視覺(Stereopsis)。整體來說,在雙眼同時運作的情況下,人眼看出去的視野約有200度 x 135 度的範圍(以上的數據皆因人而異,但基本上每個人離均值不會差異太大)。

 (圖片來源:VRWiki)

而如果我們想要讓戴著VR裝置的使用者,在虛擬空間裡看東西的感覺和真實世界裡一模一樣的話,VR的顯示器就得滿足這樣的視野要求。而對照起目前各家裝置僅能提供110度的視野,我們又再一次體驗到技術的理想以及生產的現實之間的差距。

我們提過,人眼的解析度極限約在1/60度,換句話說,也就是人眼在一度的視角內,約可分辨出60個像素。而人眼的視野為200度 x 135度,要填滿整個視野,在寬度上,我們需要60 x 200 = 12,000 個像素,而高度上則需要 60 x 135 =8100 個像素。因此,我們可以得到螢幕的解析度為12,000 x 8,100。

在不考慮螢幕比例的情況下,可以說大約是12K的解析度;而如果對照16:9比例的螢幕,則約莫等同於14K。

那麼需要的螢幕大小呢?假設人眼到畫面的距離一樣是0.041公尺,前面我們計算過,像素間距會等於12 um。這些資訊可以幫助我們計算所需的螢幕大小。由於水平方向上共有12,000個像素,故所需要的最小寬度為12,000 x 12 um = 144,000 um = 14.4 cm = 5.67 inch。同樣的,高度則最少需要3.83 inch(這些都還沒有考慮螢幕邊框哦)。

統整以上需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像素密度2117 ppi,解析度超過12K,螢幕大小為6.84吋(對角線長度)的顯示器。


但這樣就真的能滿足VR的一切需求了嗎?很遺憾,恐怕還差得遠。例如我們就還沒有考慮到眼珠的運動。人的眼珠在1/10秒內可以移動90度的視角,再加上脖子的轉動(大約左右各90度,速度因人而異,有狼顧之像的人暫不考慮),這些都會對於畫面更新率有極嚴苛的要求。

AMD宣稱他們的目標是要達到240 Hz。目前三大家的VR裝置中,以Sony PlayStation VR的120 Hz最高,但也還是有一倍的提升空間。

而解決了更新率後,即使人眼已無法再分辨像素,但仍然可能會覺察到畫面邊緣的鋸齒。因此,我們還需要導入更多的抗鋸齒/平滑化運算(Anti-Aliasing)。諸如此類,還有許多的課題需要去克服。

 (圖片來源:Geforce.com)

VR初試諦聲就獲得了相當多正面的評價,即使有些問號,也是基於「想要體驗更多」而產生的需求。整個VR生態系的發展可說相當有希望。對於VR相關技術的未來開發,我想我們可以抱持著謹慎但正面積極的態度,一方面認知到還有很多問題需克服,但另一方面,也該為整個技術水平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而高興。對於技術開發者來說,難以克服的課題,要遠比已無改善空間的課題要好的多。

而AMOLED因其獨特的優勢,使其成為VR顯示器最佳且唯一的選擇。隨著VR商機的蓬勃發展,AMOLED的面板需求相信也會跟著一同起飛,成為日後成長的絕佳動力。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JOLED開發出12.2吋及19.3吋的印刷式製程OLED面板

(圖片來源:OLED Net)

本月於日本舉行的FineTech展覽中,JOLED的事業開發長Tomoaki Tsuboka在一場特別議程(Special session)中,介紹了JOLED的技術及開發近況。他透露JOLED已完成了兩款產品的開發,分別是12.2吋的FHD面板,以及19.3吋的4K面板。12.2吋面板像素密度為180 ppi,19.3吋的則為230 ppi。

Tomoaki Tsuboka表示,JOLED的印刷製桯所需時間短,且可在大氣下進行,是實現大面積OLED面板的理想技術。但目前還有些技術上的問題待克服,像是如何避免印刷不均勻產生的痕跡(Mura),以及材料特性的改善等。

在技術開發成功後,JOLED計畫從今年八月起進行量產前的驗證,並維持2018年量產的目標。2018的量產產線預計是一條4.5代的生產線(730 x 920 mm)。


 (圖片來源:JOLED)

JOLED是在日本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主導下,結合Sony、Panasonic及Japan Display Inc(JDI)之OLED技術的公司。JOLED計劃以獨特的印刷法(Printing)來生產OLED面板,並鎖定平板/筆電螢幕的尺寸市場。

(圖片來源:JOLED)

外界推測JOLED很可能是以爭取iPad的面板為目標,而在Apple開始在iPhone螢幕使用OLED技術後,iPad確實很有可能是下一個導入的產品。

印刷式的OLED製程由於有著遠較熱蒸鍍製程高的材料使用率,相較之下生產成本會有很大的優勢;而且在尺寸放大上也較為容易。普遍來說,濕式製程的OLED效率上已可和熱蒸鍍元件比較,但在材料壽命上就較為遜色。印刷製程的另一個缺點就是解析度偏低,目前最高約可做到200 ppi上下,並不符智慧型手機等小尺寸面板的需求,但用在電視等較大尺寸的應用則沒有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主打印刷生產技術的JOLED,自始便不把生產小尺寸面板視為目標的原因。而且此次宣示的兩項產品,其像素密度最高也只到230 ppi。

但換個角度看,由於面板尺寸夠大,即使只有230 ppi,產品也可實現符合市場規格的4K解析度。這代表隨著尺寸放大,OLED在提高ppi上的困難就可得到緩解。相對的,印刷製程較容易放大面積,以及相對低廉的生產成本的優勢就可以得到放大。

日前有傳聞JDI在爭取Sharp失敗後,有意併入JOLED強化OLED領域實力,但目前還沒有更明確的消息傳出。

來源:OLED Net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Sharp展示了3.4吋的可撓式OLED原型樣品

(圖片來源:Nikkei Asian Review)

在和鴻海的併購案簽案確定後,新生的夏普預計將把重心放在AMOLED的開發上。而彷彿是為了宣示技術能力,夏普上週展出了他們製作的可撓式OLED樣品。

夏普展示的是一個3.4吋,解析度為540x960 (326 ppi)的可撓式AMOLED面板,可彎折半徑則為10 mm。整片面板的厚度僅有70 um,重量則為2g。比較特別的在於該片面板的TFT是採用IGZO技術,而面板的顯示色域達到93% NTSC的水準。

雖然這證明了夏普有關於可撓式AMOLED的技術能力,對夏普/鴻海所訂定的2018量產計畫來說是好消息。但更深入點看,或許適得其反,這樣的展示反而讓人感到不那麼樂觀。

首先,這片面板和夏普在2012年SID(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國際資訊顯示學會)上發表的樣品可說是極為類似,解析度和尺寸都完全相同。而同一片3.4吋的可撓式面板在2013年的CES時又展了一次。如今四年過去,夏普還是拿同片面板作技術展示,不得不說有點讓人失望。

 (圖片來源:engadget)

這樣的展示無法讓人從其中看到夏普在OLED技術上的精進,反而可能證實過去幾年裡,夏普在OLED上投注的心力並不多。

而且從70 um的厚度,可以推敲出該片面板應該是只有「顯示」的功能,諸如觸控、偏光片、保護膜等零組件可能都還未整合進去,也代表該樣品離實際商品化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

另外雖然採用了色彩飽和的OLED,但卻只有93%的NTSC色域,代表該片面板應該和2012年的版本相同,都是以白光OLED搭配色阻達成RGB全彩的顯示效果。除了大面積的電視外,白光OLED加色阻片並不是現在主流的全彩OLED面板製作技術,這可能同樣暗示夏普過去幾年在OLED上的研究並不多;又或者是雖然有投注資源,但卻是以大面積的電視應用為主。但不管是那一個可能,對於夏普/鴻海現下打算衝刺的小尺寸手機面板,都算不上是好消息。

在和鴻海合作後,夏普傳聞有意在堺工廠設立新的OLED研發/生產設備,並將投入2000億日圓。夏普/鴻海也會集結日本和台灣的技術團隊進駐開發,目標放在2018年的OLED面板量產。

來源:Nikkei Asian Review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Kyulux宣佈第1輪募資來源,日韓OLED業者均在其中

 (圖片來源:九州大學)

從日本九州大學的研究中新設成立的新創公司Kyulux,之前宣佈第1輪募資(Series A Round)募集到了15億日圓而也有消息指出LG Display對其投資了280萬美金。Kyulux在官網上列出了第1輪募資的資金來源,其中以三星創投(Samsung  Ventu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出資最多,其餘則包括Samsung Display、LG Display、Japan Display以及JOLED,可說日韓兩國的OLED業者均包括在內。

至於台灣和OLED有關的廠商,像是友達/群創兩家面板業者,以及甫達成併購的鴻海/夏普,均未參與其中。

Kyulux是第一家目標把TADF(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熱活化型延遲螢光)材料商用化的公司。如果TADF能實現量產並在效率、顏色和壽命上能媲美現行主流的磷光材料,則OLED的材料價格將有望大幅下降。

甚至如果樂觀點看待,若是Kyulux能成功把TADF材料發揚光大,將有望取代UDC(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成為OLED發光材料的專利主導者。

來源:Kyulux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LG Display在韓國仁川機場以及首爾塔的OLED電視看板影片介紹

(圖片來源:Korea Times)

先前我們曾提過LG Display在韓國的仁川機場,裝設了世界上最大的OLED顯示器。仁川機場共有兩組被命名為"OLED Moment"的大型OLED看板,各由140片55吋的曲面OLED電視所組成,尺寸達13公尺x8公尺。

而除了在韓國重要門戶的仁川機場外,在首爾的著名觀光景點首爾塔,LG Display同樣投入大量資源裝設OLED電視看板。總計248片55吋電視,分別以波浪狀、環型隧道、環景圖、圓型等設計展示,突顯OLED的輕薄及曲面特色。並以夜景、星空、煙火、花卉及韓國傳統藝術等內容,強調OLED的高對比(絕對的黑畫面)以及飽和鮮艷的色彩特色。

我們可以從以下的影片看到這兩個地點的OLED展示效果:


仁川機場一年進出人次達4千5百萬人次,首爾塔一年也有高達一千萬人次的觀光人數,LG Display為了推廣OLED技術的優點以及提高能見度,因此在這兩個地點砸下重本宣傳。當然,由於OLED電視的銷售不如預期,這其中或許也有減輕存貨壓力的用意在,並可申請政府補助,但仍可看到LG Display對推廣大面積OLED顯示器的企圖心。

來源:OLED Info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鴻海完成夏普併購案,將投資2000億日圓於OLED研發

(圖片來源:Japan Times)

鴻海於本週正式完成和夏普併購案的簽約,總計投資夏普3888億日圓(約台幣1127億元)。根據夏普提出的再造計畫,夏普獲得的注資中,將會有2000億日圓(約台幣570億元)用於OLED的開發上。

根據Digitimes的說法,鴻海及夏普希望能在2018年先量產小尺寸的AMOLED螢幕,之後則陸續開出中大尺寸的OLED產能。

在簽約記者會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半開玩笑地表示,現在若不投入OLED技術,就All Late了,並替鴻海/夏普設立了未來OLED市占80%的高標準,顯見相當認真地打算投入OLED開發。

但另一方面,在簽約記者會後,另行和台灣記者舉行的說明會上,郭台銘董事長又對OLED的應用語多保留。他表示曲面及可撓的OLED應用需求未必如想像中大,而且OLED仍然有易衰退,老化等問題。相對的,他相信以夏普的IGZO技術為基底,持續推出高端的LCD產品或許是更有競爭力的作法,OLED則鎖定VR,穿戴式裝置等應用。

綜合各家報導說法,我們可以肯定鴻海/夏普確實有意投入OLED研發,至少為了鴻海最大的客戶-Apple,他們也必須要投入。假設Apple在未來的2-3年內於iPhone導入OLED,如果鴻海希望能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則OLED面板會是極關鍵的零件。但鴻海/夏普並不打算全面轉進OLED,相反的,OLED或許會成為滿足特定客戶需求的特殊產線,公司的主力還是以IGZO作為基板的TFT-LCD產品。

 (圖片來源:Unwire)


除了高層的保留態度外,從技術以及投入資金來看,鴻海/夏普的OLED開發計畫能否順利進行,也讓人感到好奇。

Sharp過去在OLED技術上的開發應該不多,雖然基板技術頂尖,但OLED段的技術能力和經驗恐怕有限,或許會尋求其他技術單位的合作。

而經費方面,雖然2000億日圓不能說是筆小數目,但以OLED量產為目標的開發上,恐怕仍嫌不足。JDI預計也將投入2000億日圓在OLED的開發,但JDI原本就有OLED的實驗線及工廠,相較於從零開始的鴻海/夏普,基礎要好上許多。韓國兩家面板業者Samsung Display及LG Display更是各自計畫投入巨額資金於OLED擴產上。Samsung Display將投資超過300億台幣,用於擴增A3廠的OLED產能去年二月時也曾宣告未來三年計畫投入36億美金(約1200億台幣)於OLED產線上。而LG Display則是計畫要在三年內投入85億美金(約2800億台幣)於OLED開發。也就是說,兩家韓廠預計在OLED研發生產上投資的金額,將比鴻海/夏普高出許多。

考慮高層的意向、技術以及資金補給這三點因素,在風光簽約後,後進的鴻海/夏普要追上OLED領域的領先者,恐怕不會如想像中容易。

來源:DigiTimes , UDN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LG Display對TADF材料公司Kyulux投資280萬美金

(圖片來源:fukuoka-now)

Kyulux是由九州大學獨立出來的OLED材料開發公司,目標是要實現由九州大學的安達 千波矢教授所提出的TADF材料的商用化。該公司總計募集了15億日圓的資金,並於二月完成了和九州大學的專利授權。

根據OLED Association的新聞,LG Display也向Kyulux投資了280萬美金,顯然對於TADF材料的未來持看好的態度。

由於現階段高效率的磷光材料價格始終居高不下(需用到稀有金屬且專利相對寡佔),如果TADF能成功實現商用化, 將有利於OLED應用的平價化,尤其是對價格敏感度極高的照明應用。

來源:OLED Association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LG Display釋出了今年在L+B 2016的OLED照明展場影片



 (圖片來源:ledInside)

固定每兩年一次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Light + Building(L+B)展,今年也吸引了各家照明相關廠商參展。LG Chem.在被LG Display收購OLED照明業務之前就曾參展,今年則是在進入LG Display旗下後首次以新名稱展出,依然吸引了大量的參觀人潮。

但即使沒到現場參觀也沒關係,LG Display在網站上放出了今年展場的實地影片。


LG Display的OLED照明展場充滿了大量富設計感的OLED照明應用,相較於過去常見,有種不同尺寸大小的玻璃燈片,今年比較特別的應該是可撓式的OLED照明燈片。影片中可以看到可撓式的燈片輕薄到足以裝在窗簾上,也可以看到幾款以線懸吊為概念的發想設計。另外也有和家俱/玻璃整合的鏡面燈片,以及驚鴻一瞥的車尾燈照明(LG Display據傳和歐系車廠有在洽談OLED照明在車用的應用)。

 (圖片來源:ledInside)

來源:LG Display OLED light Youtube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