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JDI推出可撓曲的"LCD"面板

 (圖片來源:Engadget)

JDI於上週展示了5.5吋的可撓曲面板,但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LCD而不是OLED。JDI把此面板技術命名為Full Active Flex Display,透過把LCD原本上下兩層的玻璃置換成塑膠基板,進而可實現可撓曲的特性。雖然該片可撓式LCD在厚度上還沒辦法做到像OLED一樣薄,可彎曲的程度也有限,但類似目前Samsung Galaxy S系列的Edge雙面弧度設計應該沒有問題,而且在成本上也有機會比較便宜。

要實現此一技術,其實並不像描述的那麼容易。除了基板材料的置換外,背光源以及導光板等設計也要符合可撓式的要求,LCD液晶層中的上下兩層偏光片同樣必須達成可撓式的規格,無論是在厚度或強度上都是。另外生產流程上可能也無法完全沿用現有的量產設備,必須做出修改或增添新設備等。

雖然在厚度、可彎曲度以及畫質上都比不上OLED,但在成本夠低以及可預見的可撓式OLED面板供貨短缺之下,但在有限曲度的應用上,此種可撓式的LCD確實有可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過去OLED不斷在平面顯示的市場追趕LCD,之後則在可撓式應用上找到了自己的藍海;如此LCD反過來在可撓式應用上試圖追趕OLED,也代表著OLED必須加速前進到下一個LCD難以企集的門檻,例如可折疊式面板等應用。

 (圖片來源:JDI)

JDI方面表示已有客戶和他們洽談此產品,但並沒有透露具體的品牌名稱;JDI宣稱此面板目前還在研發階段,計畫是在2018年量產。此時程和先前JDI公佈的開發計畫相符,另外依先前的規劃,2018年也會開始有OLED面板的產能開出。

來源:Engadget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出光將於瑞士設立OLED材料開發公司

(圖片來源:MySwitzerland.com)


OLED材料重要供應商之一的的出光興業,1/18發佈公告表示將在2017年1月,在瑞士設立100%持股的子公司Idemitsu OLED Materials Europe AG,資本額為200萬瑞士法郎(約2億3000萬日圓)。該公司將負責新材料的研發工作,進而提升出光在OLED材料上的開發能量,以應付市場的強烈成長需求。

此子公司是出光第二座材料研發中心,第一座位於日本千葉縣袖浦市,故這也是出光首座位於日本本土之外的研發據點。出光於新聞稿中表示會聘僱來自BASF的OLED研發人員(出光過去和BASF瑞士分公司有共同研究的合作關係),新公司也會設立在BASF總部所在地的Basel。

為什麼身為日本公司的出光會刻意跑到歐洲設立材料研發中心?尤其在OLED製造廠商泰半集中在亞洲的情況下。或許新聞稿中和BASF的關連性是背後的關鍵。

BASF過去的研發主要目標在藍光的磷光發光材料,相較於出光主力的藍光螢光材料,理論上藍色磷光可以有更好的效率,但在壽命和色純度上有很大的考驗,離量產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另一方面,磷光發光材料的開發也免不了會和目前主導磷光發光材料市場的UDC(Universal Display Cooperation)發生專利上的衝突。在種種考量之下,原先積極投入的BASF,在2015年底宣佈停止OLED相關的研發,並在2016年年中把手中的OLED專利出售給UDC

BASF將名下的專利出售給UDC,但研發的人員和能量還是保留著。出光或許就是瞄準此點,在和BASF達成協議之下,接手此OLED材料研發團隊。為了讓這批團隊轉移至出光,研發中心的所在地設在離BASF瑞士分公司較近的Basel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安排。另外,瑞士向來以高水準的材料合成產業聞名,在該地設立研發中心,也有助於吸引更多人材加入。

至於後續的開發目標,很有可能是沿續之前的藍色磷光發光材料課題,也替出光目前主力的產品藍色螢光材料買個保險。未來即使藍色磷光材料真的在性能上有所突破,開始有取代藍色螢光材料的態勢,出光也能有所準備。

當然,出光也可能只是看中BASF原團隊的專業,單純延攬人員加入以壯大研發能量。主要開發仍維持在藍色螢光發光材,或者是和螢光發光機制相關,宣稱為繼螢光、磷光後的第三代發光材料TADF的研發也說不定。

來源:Idemitsu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Samsung Display推出三則短片宣傳AMOLED優點

(圖片來源:Youtube)

上週Samsung Display在官方的Youtube頻道放上三段30秒的短片,用以宣傳AMOLED的優點。原本的影片是韓文配音以及韓文內容,今天他們則新放上了英文的版本。

第一段短片是強調自發光的AMOLED相較於LCD顯示器能有更飽的色彩、更薄的厚度,以及更長的電池壽命(較低的功耗);第二段短片則從色盲症的患者入手,由於AMOLED為自發光的技術,透過特殊的色盲模式調整三原色的比重,進而讓色盲患者能看到和一般人相同的畫面。最後一段短片則是強調藍光對眼睛的危害,並分析AMOLED的有害藍光比例遠低於LED作為背光的LCD顯示器。

比較令人意外的,則是在於三則短片中都沒有提到AMOLED在可撓式應用上的優勢。

這不是第一次Samsung Display以藍光危害作為AMOLED的賣點。在去年的SID會場,Samsung Display就曾展出一款名為"Bio Blue"的低藍害AMOLED面板,宣稱比起原本的AMOLED更加減輕藍光威脅。

有趣的是,上週韓文版影片放出後,雖然訴求是強調AMOLED的技術優勢,卻因為別的原因在手機族群以及媒體間造成轟動。

影片當中展示AMOLED螢幕的智慧型手機是一個左右幾乎無邊框,且正面沒有任何實體按鍵的極簡設計,由於時間已接近Samsung Galaxy S8的發佈日期(預計於今年MWC上發表),許多人便猜測影片中的手機便是Galaxy S8的造型設計,甚至有人懷疑Samsung是故意透過影片洩露Galaxy S8的情報以炒熱話題。

或許是因為太多這樣的推測的關係,在今天上傳的英文版中,三則短片都加註了"The devices used in this commercial are only conceptual images, not related to specific products.",也就是"影片中的機身僅為概念設計,並未和實際商品有關"。當然,宣稱歸宣稱,最後S8的造型當然有可能和影片中設計近似,但不管話題怎麼炒,對S8來說都已收到宣傳效果。

以下是英文版本的三段短片:


來源:Samsung Display Youtube

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TOSHIBA發表REGZA系列首款OLED電視

 (圖片來源:AV Watch)

SONY和Panasonic都在今年的CES上發表了OLED電視,但另一家日系電視品牌TOSHIBA卻選擇在CES後,於日本宣佈品牌首款OLED電視的消息,並訂在三月上旬上市,日本本土的消費者很快就能在賣場裡見到TOSHIBA OLED電視的蹤跡。

TOSHIBA的REGZA液晶電視過去在日本國內頗受好評,銷售出色外,其優異的畫質更是得到諸多好評。新的OLED電視型號為X910,並未繼承之前液晶產品的Z型號。從規格來看,X910有55吋和65吋兩種尺寸,機身最薄處只有6.5 mm;兩款的解析度均為4K,最大亮度為800 nits,並支援100%的DCI-P3色域。

TOSHIBA宣稱X910搭載的OLED REGZA Engine PRO可以呈現最佳畫質,並具人工智慧機械學習功能,可把非HDR的影像提升至HDR畫質;另外喇叭音效也有特別加強。由於目前LG Display幾乎是市場上唯一的OLED的OLED電視面板供應者,故各家廠牌在來源面板相同的情況下,只能從外型設計、影像處理以及音效的部分試著作出差異化。

X910還未公佈定價,但根據推測,55吋的價格約在70萬日圓,而65吋的價格則在90萬日圓附近。

來源:TOSHIBA , AV Watch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UBI推測OLED面板將從2018年起打入車用市場,並於2022年達20%市占率

Chrysler在CES前發表的電動概念車,內裝使用了Samsung Display的OLED面板(上方為可撓式)
(圖片來源:OLEDNet)

隨著越來越多的資訊需求,汽車所使用的顯示面板有逐漸增多的趨勢。但目前為止都仍是使用LCD面板。然而,隨著OLED面板的普及以及進步,車用市場很可能繼智慧型手機、穿戴型裝置以及電視後,成為下一個OLED面板的應用領域

根據UBI Research最新出具的報告,最快從2018年起,一般市售的車款就會出現OLED面板的車內螢幕,最可能的應用為儀表板及中控台顯示器。在高級汽車的市場中,獨特性和設計感是極為重要的行銷重點,而使用OLED螢幕可以突顯汽車的獨特性,可撓曲的OLED也可實現更前衛創新的設計。

考慮成本以及行銷特色,預計一開始會從旗艦車款開始採用。並於2019年來到1%的滲透率。到了2022年則可望達成20%的市占,即五台有車內顯示器的車輛中就有一台是搭載OLED面板。

 (圖片來源:OLEDNet)

而要讓OLED面板大量打入車用市場,除了售價以及大面積的生產良率外,遠較一般3C產品嚴苛的車用可靠度標準,可能才是OLED面板所要面對的最大考驗。由於汽車的產品特性,很可能會在極高溫或極低溫的情況下使用,也有可能會面臨高濕度或更嚴峻的氣候環境。OLED面板也許在室溫下的壽命符合標準,但在例如高溫高濕的條件下,面板壽命加速衰退後是否仍能滿足車用規格,可能就是很大的問號。這也是汽車大廠和面板廠接下來要攜手合作的研究課題。

來源:OLEDNet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傳夏普可能把OLED量產線設在中國鄭州

(圖片來源:BrunchNews)

根據日經新聞的報導,鴻海以及其子公司夏普,將把原先規畫的OLED量產線設立在中國河南省的鄭州,而不是最初規劃的日本。新工廠預計需耗資一千億日圓(約8.54億美金),產品則鎖定iPhone用的OLED面板。

鴻海及夏普可能把量產工廠設在中國的消息其實去年10月就已傳出,但當時還未鎖定鄭州為設址地。鄭州會出線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鴻海在當地已有iPhone的組裝工廠,就近設立可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

之前我們曾分析過為何鴻海和夏普可能把新廠從日本移到中國,除了資金以及成本考量外,市場以及政治因素也有可能是背後考慮的原因。

來源:Nikkei Asian Review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SONY可能在2018年的旗艦智慧手機中放上OLED螢幕?

(圖片來源:Concept-phones)

在剛落幕的CES上,SONY端出的OLED電視確實是一大亮點。雖然這並非SONY首款OLED電視,但作為重回OLED電視市場的象徵意義仍是非常巨大。而這也讓人聯想SONY是否有可能在其他的產品線中也開始導入OLED顯示技術。

根據日刊工業新聞的報導,SONY很可能會在明年(2018)的智慧型手機中開始採用OLED面板,但預計只會在旗艦機種導入,而不會全面性地採用。這個消息傳出,一來顯示了SONY確實沒有打算放棄手機部門,另外也間接證實了今年度OLED面板供貨吃緊的問題。

SONY可能在等待LG Display或甚至JDI能提升或實現OLED量產的產能,故把時程訂在2018年。但報導中並沒有提升SONY打算採用的是一般的硬式玻璃OLED面板,或是較先進的可撓式塑膠OLED面板。

如果此傳言為真,除了原本就採用OLED螢幕的Samsung智慧型手機外、再加上大量中國品牌的OLED手機,以及極可能在今年出現的OLED版iPhone和SONY Mobile的頂級機種,OLED面板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所占的比例將快速成長,而OLED螢幕也有機會成為此市場中高階定位(以及也許隨之而來的高定價)的象徵。

來源:日刊工業新聞(日文), GSMARENA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從CES 2017看電視技術的發展

(圖片來源:i1os.com)

近幾年CES越來越像是「車展」,但至少在消費性電子的重點項目-電視上,各品牌仍是卯足全力端出新菜色,拼人氣拼噱頭。除了打品牌知名度外,也要替新年度商品銷售做最佳宣傳。

觀察今年各家推出的展品,我對於未來電視技術的發展有四個心得:

1. 曲面步上3D後塵

各家展品一字排開根本看不到曲面電視的蹤跡,只有Samsung還稍為捧場,但三個展品中也只有一個結合曲面設計,完全看不到前幾年力推的聲勢。連理論上比較容易做成曲面的OLED電視也都放棄曲面設計,在在都說明了消費市場對曲面電視的買單程度不如想像中高。

CES上各家拼解析度、拼窄邊框,拼顯示色域到拼機身厚度,但似乎沒有人對螢幕是平面或是弧面有興趣了。曲面電視似乎變成了幾年前的3D電視,一度炒得火熱,但仍是雷聲大而雨點小,最後消失於市場之上。

根據IHS的估計,曲面電視的市占率將在今年觸頂(仍 <5%),之後則開始下滑,到2020年時可能只剩下3%。從今年CES的展品中就可以先嗅出這樣的趨勢。還在開發曲面面板的廠商可能要注意資源的分配以及開發的方向。

另外,雖然曲面電視可能行不通,但用在監視器以及電競應用等較偏向「個人」的應用上看來倒是很有機會,不失為另一個突破的機會。

 (圖片來源:Digital Trend)

2. HDR是下一個戰場

在曲面退燒後,下一個電視科技主戰場無疑就是HDR(High Dynamic Range)。

和曲面不同,HDR是消費者可以輕易感知到差別效果的新技術,對於畫質的提升絕對是相當有感,也較利於市場的推廣及行銷。

但目前HDR還處於發展的初期,就連規格都未有統一,除了兩大主流HDR 10以及Dolby Vision HDR外,還有諸多標準並存在市面上。LG可說是各大廠中對於支援各式HDR標準最熱心的廠商,支援程度最廣,其他廠商則多只有支援其中幾項而已。規格的不統一很有可能成為HDR普及的一個阻力。

另外就和4K等高解析度技術一樣,要發揮HDR效果,訊源本身也必須要支援HDR。目前許多藍光電影已內建HDR,但要全面普及可能還有很長一條路。總的來說,HDR確實是一個顯著提升畫質的技術,不一定能成功,但確實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而且HDR技術有可能是LCD電視和OLED電視叫陣的最後希望。由於自發光技術的先天優勢,OLED在暗態(黑畫面)的表現上壓倒性地勝過需要外部背光的LCD。由於在計算對比度時,是以亮態的最大亮度除以暗態的最低亮度,相較於分母極小的OLED,LCD在對比度的表現上始終是吃虧的。

但在導入HDR規格後,LCD可以在計算式的分子項加強,提高局部的最大亮度。也就是說,雖然暗部沒有OLED那麼暗,但亮部可以比OLED亮得多,綜合之下也能有好的HDR顯示效果。

這某方面算打到OLED的痛處。考慮到面板壽命,OLED電視要提升最大亮度並不容易;但LCD因為採用外部背光,理論上就是裝設更高亮度的LED背光,並搭配效率更好的量子點材料即可讓背光變得更亮,技術上比OLED更有機會達成。

不過從LG今年的展品來看,OLED面板的亮度也在提升當中(LG今年的OLED電視比去年產品亮25%)。而且HDR畢竟是額外的規格,如果沒有變成日常串流中都有的主流格式,在大部分情況下(未觀看HDR影片),OLED電視的畫質應仍是優於LCD。

(圖片來源:pcmag)

3.OLED電視終於站穩腳步

從一開始各界的不看好,到現在Sony、Panasonic等傳統電視大廠以及諸多中國電視品牌都加入OLED電視陣營,LG Display以一家之力推動OLED電視的決心終於看到了成效。統計去年全球銷售前十大的品牌中,已有五家推出OLED電視,而這個數字未來預期只會變得更多。

OLED電視等同畫質優異的形象應該已被成功建立,剩下的就是要打破價格高以及面板烙印這兩大問題。LG Display的OLED面板良率據傳已提升到相當不錯的水準,尺寸也一再放大,目前已可出貨77吋的面板。之後隨著新廠產能的開出以及良率持續改善,應有助於成本進一步地下降;至於烙印問題,則有待OLED元件持續進步,以及新的補償技術來讓困擾降至最低,況且目前OLED的壽命早已有長足進步,足以應付使用需求,烙印現象較初期產品已輕微許多。
 (圖片來源:slideshare)

 4.白光OLED的勝利

其實一開始並不是只有LG Display在做OLED電視,目前OLED中小尺寸的龍頭,以及Sony和Panasonic等日廠也有投入研發。不過只有LG Display始終堅持用白光OLED搭配色阻片,也就是以一種較為妥協的方式-雖然用了自發光的OLED,卻不是直接用藍、綠、紅的光色,而是類似LCD,發出白光後再用色阻片去濾出三原色。

LG Display的白光策略雖然帶著妥協,但最後證明了是一個實際的發展策略。雖然在功耗上有所損失,但保留了OLED最重要的「自發光」特性,進而以黑畫面的表現和LCD作出區別。而且使用白光OLED面板,可避免RGB OLED製程中必要的金屬精細遮罩製程,在製作良率以及尺寸放大上可避免很多難以克服的困難,成本也可有效降低。

像採用RGB OLED的中小尺寸OLED面板,目前最大的生產設備也只能做到六代線的半切;而要生產電視面板,要使用八代線以上才較有經濟效益。LG Display現行的OLED電視量產工廠P8和P9都是8.5代線,建設中的P10廠基板尺寸未定,但一定大於8.5代。如果用RGB OLED技術,恐怕難以做到如此大的尺寸。

在大尺寸的OLED電視面板,白光OLED看來已建立了標準,未來即使Samsung Display重返大尺寸OLED,也未必會堅持RGB OLED的路線。

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LG於CES展出厚度只有2.57公釐,可吸附於牆面的超薄OLED電視

 (圖片來源:thatgeekdad)

標題並沒有打錯,LG最新展出的頂級款OLED電視W系列,其厚度確實是2.57「公釐」而不是更符合常識的「公分」。雖然CES上有關OLED電視的目光先是被SONY的新品所吸引,但LG證明了他們才是現今OLED電視的領導者。

新的W系列採用Picture-on-Wall的設計概念,即影像就像是直接嵌在牆壁上的一樣。相較於過去Picture-on-Glass,OLED面板直接做在單片玻璃上的設計語言更為輕薄。 W系列有65吋和77吋兩種尺寸,65吋的版本重量只有17英磅(約7.7公斤),並可透過背部的磁鐵直接吸附在牆壁上。

  (圖片來源:thatgeekdad)

而由於W系列實在是太薄,根本不可能放入喇叭,故LG另外設計了一個外接式的喇叭,並把需要的各式端子接口也做在上面,再用單一條線連接到螢幕本體。該外接式喇叭除了符合Dolby Vision認證外,也是支援目前電影院中會見到的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規格,即除了標準的環繞音效效果外,連觀眾的上方也有空間定位的效果。LG的這台W系列OLED電視是全世界第一台支援此規格的電視。

而且該外接喇叭在視覺效果上也很吸睛,平時是平整的一體式設計,當開機時,左右會各升升起一組喇叭。比較可惜的是,即使消費者家中已有更高檔的音響或家庭劇院組,此外接喇叭仍然是必須購買的(因為端子連接的需求)。

 (圖片來源:tjfer)

而除了新的W系列外,LG也更新了旗下的OLED電視產品線,G7和E7沿續原本的Picture-on-Glass設計,B7和C7則是較為平價的版本。而除了G7是77吋和65吋兩種大小外,其他都是65吋和55吋。

LG今年的OLED電視都在亮度上有所提升,所有型號都比過去的亮度提高了25%。另外在顯示色域上,也從去年的97%DCI-P3進步到99% DCE-P3。當然,Dolby音效(Vision及Atmos),4K解析度以及智慧型上網功能當然也一應俱全。

除此之外,LG還導入了Active HDR技術,透過對顯示內容逐一影像畫格(Frame-to-Frame)的分析,去優化HDR的顯示效果。LG的OLED電視更同時支援包括HDR 10, Dolby Vision HDR,HLG HDR以及Advanced HDR by Technicolor等四種HDR格式,堪稱是市面上支援度最齊全的電視產品。

LG的W系列OLED電視拿下了由CES展的主辦單位-美國消費科技協會(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所評選出的最佳創新獎(Best of Innovations),可以說是今年CES展上最讓人感到印象深刻的展品之一。

65吋的W系列OLED電視預計在2017年2月開始出貨,最快3月起就可在店頭市場買到(北美),部份店家將從1月5號開始接受預訂,但目前售價還是未知。另外77吋的產品上市日期也還未公佈。

以下是Digital Trend關於W系列的介紹影片:

來源:The Verge, LG , flatpanelshd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SONY於CES展出新的旗艦OLED電視

(圖片來源:The Verge)

如同之前的傳聞,SONY在今年的CES端出了採用OLED面板的旗艦機種-XBR-A1E Bravia 4K OLED電視。面板應是來自LG Display,但SONY加上了自家廣受好評,去年曾用在旗艦機種Z9D上的影像處理晶片4K HDR Processor X1™ Extreme,並支援Dolby的HDR規格。

除了優越的影像品質外,XBR-A1E還採用了名為Acoustic Surface的音效技術,把喇叭結合在螢幕中,進而實現近似無邊框的設計。另外XBR-A1E也支援Android系統,可連接上網或是透過其他裝置控制它。

XBR-A1E將有55吋、65吋以及77吋三個尺寸,理所當然地和面板供應商LG Display自家的OLED電視相同,SONY並未宣佈定價以及上市日期。

 (圖片來源:Technews.tw)

SONY的加入確實壯大了OLED電視的聲勢,去年全球LCD電視銷售前十大的品牌中,已有LG、SONY、創惟、海爾及長虹等一半的廠牌推出OLED電視。雖然銷售量相較於整體電視市場來說只能算九牛一毛,但OLED電視目前鎖定的都是高階市場,暫時還沒進入大宗消費者的價位甜蜜帶,故純以銷售量來評估其實也不夠客觀,反而會輕忽其在金字塔頂端市場的影響力。

如果SONY於北美市場推出OLED電視,將是繼LG後另一個可在北美買到的OLED電視品牌,相信會有助於OLED電視於該消費市場的推廣。

 (圖片來源:GIZMODO)

但雖然SONY今年加入了OLED電視的陣營,但這也未必代表他們之後就將以OLED電視為主力發展。SONY今年依然有更新其LED背光的LCD電視產品線,而且SONY在CES會場也展示了基於MicroLED技術的CLEDIS(Crystal LED Integrated Structure)螢幕。

SONY以每片17.875英吋寬的CLEDIS面板,用無縫拼接的方式組成一片36英呎寬,9英呎高的巨型螢幕,解析度達8k x 2k,展示其Micro LED領域的技術,以及暗示未來的發展潛力。這也代表雖然SONY現階段選擇OLED作為其頂級機種的顯示技術,但未來還是有其他的可能性。

來源:The Verge, WIRED, GIZMODO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Lenovo推出基於Microsoft Holographic平台之VR頭盔

(圖片來源:The Verge)

Microsoft在去年10月公佈了基於Windows 10以及自家Holographic平台的VR頭盔計畫,當時也一併宣佈了HP、Dell、Lenovo、Acer以及Asus五家合作廠商。Holographic平台概念有點像是Google的Daydream平台,但Daydream以手機為主,Microsoft則以PC為核心,定位也比前者高,範圍也不限定在VR當中。

在合作廠商之中,Lenovo推出了第一個實體裝置。此VR頭盔使用兩片解析度為1440 x 1440的OLED面板,比起現行主流的HTC Vive(1080 x 1200)、Oculus Rift(1080 x 1200)或是PlayStation VR(960 x 1080)都要來得高。不過目前Lenovo目前準備的原型機還不能實際操作,故還未能得知顯示品質上的提升幅度。

Lenovo此款VR頭盔重量相較目前市售品來說要輕得多,預計最終商品的重量只有350 g;相較之下,Vive的重量則有555 g,長時間使用下較容易感到疲勞。頭盔的前方還有兩具攝影機,意味著可以在頭盔顯示器內再現外部景像,進而達到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之效果。

Lenovo表示VR頭盔預計在今年內上市,售價預計在300-400美金之間(據稱會比較靠300那邊),稍高於Microsoft所設定的299美金。

來源:The Verge, engadget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韓國設備商SFA收購SNU,強化OLED蒸鍍設備競爭力

 (圖片來源:ZDnet)

上個月韓國平面顯示器生產設備廠商SFA宣佈以475億韓元(約12.67億新台幣)的價格,取得另一家設備廠商SNU 31.02%的股權,並成為SNU最大股東,可直接主導其營運。若再計入SNU發行的可轉換債,SFA的持股比例可提升至36.00%。

SFA和SNU都是OLED蒸鍍設備的供應商,此次併購應是想進一步強化在OLED蒸鍍領域的技術實力以及產能。對於OLED蒸鍍設備廠商來說,中國面板廠近期對OLED量產設備的巨額投資是不容錯過的商機。SFA和SNU都在中國有銷售實績,像SFA就拿到了信利一條4.5代,以及國顯光電二條5.5代的OLED蒸鍍設備訂單;SNU則是京東方鄂爾多斯B6廠5.5代OLED蒸鍍設備的供應商。雙方結合之後,應會對後續於中國市場爭取訂單更為有利。

來源:Reuters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有機EL照明・有機EL材料の動向

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LG Display釋出預告片,暗示將在CES展出超薄OLED電視

 (圖片來源:recordere.dk)

新的一年來臨,隨即登場的就是對於消費性電子產業極為重要的CES(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展。今年CES展預期也會出現許多OLED相關產品,例如VR設備,或是傳聞中的可折疊顯示器等。SONY據傳將會在CES展上揭露,由LG Display提供OLED面板的新OLED電視產品。至於LG Display自己,則提前放出了預告片暗示了他們的展品特色。


根據LG Display在Youtube頻道放上的影片,今年LG Display很可能會在CES端出曾在2015年展示過的超薄OLED電視的後續機種。2015年展示的55"超薄OLED電視厚度只有0.97 mm,可透過背部的磁鐵吸附在牆上,LG Display以“Wallpaper"(壁紙)來形容其設計理念。


當時LG Display表示之後會試著提高原型機的耐用度,並計畫在2016年底之前推出。很顯然原先的時程是跳票了,但也許LG Display能很快地在2017年的第一個月給我們帶來驚喜。

來源:LG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