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Apple計畫在台灣建立2.5代OLED研發線?

(圖片來源:Singletrack Magazine)

根據報導,Apple已向南韓廠商Sunic採購相關設備,預計在台灣建立起一條2.5代的OLED研發線。之前也曾有類似的報導指Apple計劃在台灣進行Micro LED的投資,乍看之下似乎有些互相矛盾,但以Apple雄厚的現金水位完全有能力多方下注,而且不同技術也可使用在不同尺寸或不同應用的商品之上。

有評論推測Apple此舉是為了降低對Samsung Display在OLED技術上的依賴。然而即使Apple真的有意透過自行研發來趕上Samsung Display的技術,可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先不提Apple是否已經準備,或作好心理準備運作一條2.5代線所需要的工程技術人力,許多關鍵的OLED材料或設備Know how也是掌握在Samsung Display手上,這些都不是可以簡單追上或克服的問題。

OLED面板生產/量產牽涉層面極廣,從設備、材料、元件設計等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廣泛的人材投入以及長時間的累積Know how,其實要能成功生產高水準的OLED面板遠比想像中要更難。Apple有足夠的資金和人材在很多技術上取得成功,但並不意味著只要Apple跨足的領域都能成功。

如果Apple有意透過2.5代線進行前瞻技術研究的話當然是沒問題,但如果希望憑著那條2.5代線找到降低對Samsung Display依賴程度的方法,或許稍嫌樂觀了一點。

來源:MacRumors , Patently Apple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機光照明於群眾募資平台上推出OLED檯燈專案

(圖片來源:嘖嘖)

由OLED材料廠商機光科技(Lumtec)所成立的子公司機光照明(Lumlight),近日於群眾集資平台「嘖嘖」上推出OLED護眼檯燈專案,計畫在一個半月內募資60萬新台幣,目前已達標近30%(約18萬)。

該OLED檯燈有3000K及4000K兩種色溫可選,演色性大於90,效率規格為60 lm/W,燈片壽命則為30,000小時(未註明為L70或L50)。雖然效率和壽命較國際領先產品略為遜色(LG OLED燈片3000K及4000K效率分別為90和75 lm/W,壽命L70為40,000小時),450 lux的照度稍嫌不足,但如果是自製OLED燈片仍是值得鼓勵。

產品設計亮點在於可自由透過簡易插片方式更換OLED燈片(假設到達使用壽命期限,或單純想更換燈色),收折後小於10 mm的厚度更宣稱為全球最薄OLED檯燈,並入圍2017日本Good Design優良設計獎。

此專案預計進行到2017/08/31,以下為募資連結以及介紹影片。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oledeyecarelamp


來源:嘖嘖

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傳Apple考慮注資LG Display的OLED產線

(圖片來源:Korea Herald)

根據韓國媒體報導,Apple和LG Display正在就合作進行討論,Apple可能會提供LG Display 2-3兆韓元(約17.5-26.2億美金)的資金,協助後者建立專門供給Apple的OLED產線。目前此計畫仍未正式定案,但預計會在本月LG Display的董事會舉行後有結論。

今年四月時曾傳出Google有意投資LG Display的消息,目的同樣是為了確保OLED面板的供貨。Apple傳聞中的OLED版iPhone將由Samsung Display獨家供貨,為了維持Apple的多供應商策略,也為了降低對Samsung Display的依賴,Apple迫切地希望能找到OLED面板的第二供應商。

LG Display是Apple Watch的OLED面板供應商,在OLED量產上雖然比不上具有獨霸地位的Samsung Display,但比起其他後進者如京東方和JDI等,仍然是有長足的領先。因此,Apple應該是希望能透過資金上的協助,加速LG Display技術的成長,進而成為OLED面板的第二供應商。

最近才傳出LG Display額外買了兩台Canon Tokki的六代蒸鍍機,由於Canon Tokki的機台是Samsung Display用來生產OLED面板的重要關鍵,或許追加買下兩台蒸鍍機的資金以及決策,就和與Apple的合作協議有關。

來源:Korea Herald

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LG Display額外取得兩台Canon Tokki的6代OLED蒸鍍機

 (圖片來源:Korea Herald)

在各家競相投入六代OLED產線的擴產競賽中,Canon Tokki的蒸鍍機可說是最關鍵,但也最難以取得的重要機台。由於Samsung Display的量產線都使用Canon Tokki的蒸鍍機,這也讓該公司的機台成為各家邁向量產路上都希望能取得的設備。

然而Canon Tokki的產能有限,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並不是每家想買Canon Tokki蒸鍍機的廠商都能如願。也就是說,蒸鍍機目前是高度的賣家市場(至少對Canon Tokki來說)。

Canon Tokki的產能大部分被Samsung Display給包下,畢竟後者自己也有大規模的擴產計畫在進行中。另外中國的京東方據傳也以高價搶下了數台的配額,為其瞄準iPhone供貨的目標做準備。

LG Display原本只拿到一台Canon Tokki的六代蒸鍍機,但根據最新消息,LG Display最近又額外取得兩台的額度。其中一台今年12月就會交機,另一台則是明年二月。Canon Tokki一台六代蒸鍍機的售價約在1300億韓元(1.14億美金)左右,每條可以實現15,000片的月產能。

之前由於無法取得預訂數量的Canon Tokki蒸鍍機,LG Display另覓他途,選擇和韓國廠商SUNIC System合作開發六代機台。但目前雖然已完成交機,良率卻不理想,目前仍在努力改善當中,使得量產的時程不斷往後延。再次顯示在六代尺寸的量產世界中,關鍵機台的影響力有多麼大。

LG Display追加得到兩台Canon Tokki的六代蒸鍍機,一方面可能和Canon Tokki去年宣佈的擴充產能消息有關,在市場的強烈需求之下,Canon Tokki把原本每年3-4台的年產能加倍至目前的每年9台。但另一方面,或許也有可能是原本已和Canon Tokki預訂機台的廠商,因自身考量而撤單,讓排在等候清單的LG Display得以取得機台配額。

來源:Korea Herald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夏普計畫生產OLED電視面板

(圖片來源:engadget)

根據Japan Times的報導,夏普預計投入574億日元(約5.15億美金),在堺工廠和三重縣的工廠建置OLED的研發試產線。這則消息和之前鴻海入主夏普時宣佈的OLED研發計畫相近(5.7億美金),但較令人意外的是,除了針對iPhone等手機OLED面板的產線外,夏普同時也計畫在工廠建置大型OLED電視面板的試產線。

目前市面上能量產大型OLED電視面板的面板廠只有LG Display,如果夏普有意投入,對整體市場來說當然是好消息。但夏普是否計畫同時在中小尺寸、可撓式和大型電視的OLED開發上同時進行?人材、資金以及公司策略上能否同時因應讓人感到好奇。

另一方面,如果夏普選擇在此時投入OLED電視面板生產,其準備採取的製造方式是?LG Display目前是以熱蒸鍍製程製作OLED電視面板,雖然在良率大幅提升後生產成本已顯著下降,但離理想目標仍有一段距離。也因此,據傳LG Display正試著轉向印刷式製程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材料成本問題。而中國廠商例如京東方和華星光電也都投入印刷式製程OLED面板的開發。如果夏普此時決定進入此市場,卻仍採用蒸鍍式製程以求快速產出,有可能會因策略錯誤而在之後嘗到苦果。

來源:Japan Times , engadget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LG Display展出世界最大的77吋可撓式透明OLED

 (圖片來源:engadget)

LG Display上週展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可撓式透明OLED,面板尺寸達到77吋,具備4K UHD(3840 x 2160)的解析度,穿透率可達40%,可撓曲半徑則為80 mm。這項Demo一次實現了三個OLED的困難課題:1.大尺寸化(77吋),2.可撓式OLED,以及3.透明OLED,技術難度相當之高。

但這項展示應該是非常前期的技術展示而已,離量產的距離還非常遙遠,這也是為什麼LG Display並未評論何時生產的原因。正如前面所提的,無論是尺寸放大、可撓式(尤其是大尺寸),或是透明OLED,每一單項都足以是重大的研發議題。一次把三項整合在一起,應該是以技術展示為主要目的,而不是真正要開發此項商品。

事實上,此次展示是LG Display受韓國政府補助的計畫的成果之一。韓國政府在2012年啟動了名為「未來旗艦」(Future Flagship Program)的研發計畫,金額為1262億韓元(約為1.1億美元),委託LG Display執行。因此,這次展示其實本質上很像國內友達或是群創為了計畫驗收而端出的展示品。

 (圖片來源:engadget)

當然LG Display能拿出這樣的展示,足以顯示他們的技術實力相當不錯,至少在這三個重要方向都有一定的成果。但相較於這樣高度前瞻的技術研發,對LG Display來說,如何把看似更簡單,但卻更加實際的可撓式手機面板量產做好,努力追上Samsung Display的步伐,應該才是當下最重要的課題。

來源:The Korea Herald, enga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