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回顧UDC的像素排列提案,宣稱可提高面板解析度、色域空間以及壽命

Display Daily和OLED Info網站都報導了UDC提出一種新的像素設計方式,能夠減低金屬精細遮罩(FMM)在製作高解析度全彩OLED面板時的製程門檻,同時能夠達成增加顯示色域空間,以及改善面板使用壽命。

但其實這應該不算是新聞,因為早在2014年的SID年會中UDC就曾經發表過,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最近又被挖出來。但我們還是可以藉此機會介紹一下這個設計,順便了解OLED面板於高像素密度(ppi, Pixel per Inch)上的困境。

和TFT-LCD相比,高解析度(高ppi)一直是OLED面板上製作的一個難題。為此,各家廠商都有不同的突破方式。像Samsung Display的高解析面板多半採用特殊的像素排列,類似一般Galaxy手機上會見到的Pentile像素設計,透過二個子像素去模擬三個完整像素的顯 示效果。此種設計稱之為子像素渲染技術(SPR,Sub-pixel Rendering);而LG Display也曾採用類似於TFT-LCD的設計方式,以白光OLED+色阻來達成全彩化OLED的顯示效果。


 (圖片來源:Smartdroid)

UDC所提出的設計如下:在OLED發光層蒸鍍時,相較於正常需分別製作紅、綠、藍三色的發光層,UDC的設計只製作藍和黃兩色,因此在FMM所需達到的規格就較為寬鬆(1/3大小開口-->1/2大小開口)。而在完成藍和黃兩色的OLED像素後,再透過色阻片,把黃色子像素再額外分隔成黃、綠、紅三個更小的子像素。當然,這樣的設計必須要有對應的TFT背板電路。

  (圖片來源:Display Daily)

能實現這樣的設計,是因為黃色的光譜橫跨了綠色和紅色的波段,故可以用黃光加色阻片去濾出紅光和綠光。事實上,許多白光加色阻片設計中的白光OLED,為了簡化製程,就是以藍加黃的方式去混出白光。
 (圖片來源:OLED Net)

由於藍光通常是三個顏色中壽命最差的,此設計恰好讓藍色的像素面積遠大於另外三色,紓緩藍色的亮度需求,也就等同於延長藍色發光材料的使用壽命。另外,由於此面板設計會有紅、綠、黃、藍四種發光像素,如同Sharp的四色LCD一樣,可以實現更大的顯示色域。

在這樣的設計下,紅和綠色子像素的效率會偏低 。一個原因是因為原本的發光面積就被瓜分的比較小,而且又是從黃光中濾出原先僅占小部分的綠光和紅光,還要再加上色阻片的減損。另外這樣的製程需要額外製作色阻片,還需要精確的對位,等同於額外的製程要求。同時色阻片中不可能僅製作紅色和綠色的色阻,故還需要額外製作透明層於藍色和黃色的位置,以維持整片色阻片的物理強度。

但在不考慮製程麻煩,以及部分光色效率偏低的前提下,這樣的設計確實可達到UDC所宣稱的三項優點。

UDC還提出一個可進一步提升面板解析度的設計方式。透過間替著排列藍色和黃色區塊,即讓間隔的兩個像素中的藍色和藍色,或黃色和黃色相鄰,可以在OLED製作時一次蒸鍍四個不同的像素,藉此再放寬製程的難度。這種設計方式事實上不算罕見,但由於顯示顏色排列過於接近或過遠,在顯示品質上通常會下降,但不失為追求極高解析度下的一種妥協方式。

 (圖片來源:Display Daily)

另外,此種設計也可以和現有的子像素渲染技術混用,黃色區域不一定要分成三個顏色,可以只保留黃綠或黃紅,進一步減輕製程難度。

(圖片來源:Display Daily)

目前的OLED面板,扣除製作在矽基板的微型顯示器外,一般以玻璃或塑膠基板製作的量產產品,其像素密度約在500-600 ppi之譜,這是在已導入子像素渲染技術後的水準。

如果未來的螢幕像素密度要繼續提高,除了寄望金屬精細遮罩及相關製程能力的再進步,以及更有創意的像素排列方式外,可能只能改用白光OLED加上色阻片,或是得尋求新的全彩化技術才能達成目標。

來源:Display Dail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