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OFWeek)
然而,台灣和中國的廠商面對的環境以及資金條件不同,並不適合簡單地放在一起比較。
中國廠商能如此大手筆地投資擴建,其實是受惠於計畫經濟及政府大力補助,再加上銀行相對寬鬆的放款。面板廠和地方政府合作於該地設廠,除了享有各項租稅優惠外,地方政府也會出資,再加上銀行貸款,面板廠自己其實只需要拿出一小部分資金即可催生一個龐大的投資計畫。對地方政府來說,能爭取到廠商投資成案,在計劃經濟的目標數字會較容易達成,再加上廠區周邊的開發利益,故也樂於提供廠商補助。此外,政府對於國家發展重點項目也會有補助(如半導體、面板等),使得面板廠在籌措資金上相對容易,後續還款壓力也較小。
台灣廠商不可能有這樣的資金優勢,銀行對「四大慘業」仍有陰影,而走股票市場籌資,又因為股價低迷而效益有限。因此在面對對岸的快速崛起時,必定得用不一樣的策略來競爭,否則必輸無疑。
捨棄擴產玻璃AMOLED,直接進入可撓式AMOLED的生產也許是一條可能的道路。雖然台廠在玻璃基板AMOLED上的技術和專利佈局較為完整,但對中國市場來說,專利優勢其實並沒想像中明顯。畢竟有侵權疑慮的產品如果只在中國國內販售,即使要跨海興訴,在中國勝訴的機會也不大。而光中國市場的內需就足以養活多條產線,即使不賣到國外也不成問題,這是小市場的台灣所無法比擬的。
因此,與其仰仗專利優勢在玻璃AMOLED上競爭,倒不如直接以技術難度作為區隔,跨足到難度更高的可撓式AMOLED。玻璃AMOLED,台灣做得出來(也許也做得比較好),中國也做得出來(即使良率有問題),中國完全可以憑著雄厚的資金,開出產能來壓過台廠。現階段再去擴產玻璃基板AMOLED並不是不行,只是當資源有限時,這樣的動作並無法起到最大的效益。
當然,這樣的前提是建立在台灣在先前所謂的「多年研發」、「持續投資」中,真的有掌握到可撓式AMOLED的技術並領先對岸。否則,要是技術輸人,口袋也輸人,那還不如直接投降,把子彈留給其他產業用。
關於紅色供應鍊的崛起,其實並不是什麼稀奇的故事。過去日本在許多領域都被台灣以低成本製造的優勢由後超車,今天台灣也同樣面臨中國類似的追趕壓力。當年台灣怎麼取代日本,現在就輪到中國來追上台灣,而且中國有的優勢比起當年的台灣來說只有更強、更大。
台灣要繼續在同一個產業裡和中國巨人對抗,應對之策無他,唯有拉開技術距離,才能在沒有資金和市場優勢的情況下,繼續試圖保持領先。賺附加價值最高的產品,而不是會被以量制價的產品,這才是應該走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