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今年和友達光電一樣都以可折疊式的AMOLED面板,得到顯示器元件產品技術獎(Gold Panel Awards)的「卓越技術獎」肯定。雖然不知何故並沒有在顯示器元件產品技術獎的得獎專區中展示,但在工研院自已的展區中可以看到多組展示品。其中包括內含觸控及不含觸控的展品。
比較可惜的是,現場似乎並沒有折疊功能的展示,而只是固定一個彎曲角度,並無法展現其「可折疊」的特色。另外面板普遍都有偏綠的情況,可能和其選用的有機材料效率有關。
不過工研院此次還展出了可捲曲式的AMOLED,和今年六月SID時Samsung Display展示的技術類似。雖然沒有公開相關規格,但在國內來說應是首次展出的單位。
環顧整個工研院的展場,幾乎3/4以上的技術都和OLED或軟性技術有關。從軟性基板、薄膜封裝、防刮保護膜到薄型偏光片,甚至是OLED照明相關技術都有著墨。顯現了其作為一個半官方的研究機構,相較於把技術鑽研至極緻,更傾向是準備好從上至下完整的解決方案,提供給有意進入的業者技轉。
任何新技術要從零開始發展都是非常困難的事,工研院的技術方案等同是提供給業者入門磚,後續的優化仍至於量產則就由業者自行努力。
但較為尷尬的一點,在於雖然工研院試著扮演技術開拓者的角色,但同時間業界較大規模的業者(如友達、群創)也在自行研發,而且技術走向和工研院未必一致。即使要移植工研院的技術,也無法順利整合相容,倒不如繼續自主技術走向;而像華映等未有自主研發技術的業者,又受限於規模,即使移轉工研院技術,也未必有量產的能力和資金。使得工研院雖然有努力的成果,卻面臨找不到對象承接的窘境,也更招致外界對工研院定位和成效的質疑。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也許工研院的技術佈局該試著比業界更加前瞻一些,避免和業界平行開發。但近年工研院等法人組織往往被要求自主籌措財源,並把技轉甚至分割設立公司當成重要指標,如果技術走得離量產應用太遠,恐怕會有曲高和寡之嘆。
如何在技術研發上找到合適定位,又能確保財政收入,進而和業界保持著一個不遠不近的距離,精準地成為業界的「下一站」,而不是「遙遠的彼端」,對工研院未來的發展,相信會是比和資策會的整合更為急切的議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