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目前台灣唯一有量產AMOLED的友達光電,今年依然有AMOLED的展示,但規模和往年相仿,僅侷限於一個角落而已。今年友達AMOLED展品的新意不多,除了目前量產中的圓型智慧型手錶面板外,還分別展出一組可折疊式AMOLED(Foldable)及一組可撓曲式AMOLED(Rollable)。前者和去年的展品相似,後者則是首次展出,兩者皆有95% BT.2020的超廣色域表現,在其他如量子點技術紛紛開始強調>100% NTSC或是接近100% DCI-P3色域的情況下,一直以來都把廣色域當成技術優勢的OLED提前往下一個標準邁進是件好事。另外根據現場解說人員的說法,這兩項展品目前都是規劃於兩年內量產。
另外承續去年的好成績,友達今年同樣有兩項展品得到卓越技術獎,分別是「7.8吋可折疊式AMOLED觸控顯示技術」與「5吋超廣色域可捲曲AMOLED觸控顯示技術」,前者並沒有擺放在友達攤位,而是和其他得獎展品一起在專屬的攤位展示。
友達長期以來一直都有可撓式AMOLED技術展出,水準也相當不錯。也就是說,對友達來說,會不會做可能不是問題,什麼時候才要做才是重點。在其他競爭者積極投入AMOLED建廠的情況下,友達如果因財務考量而未進行量產投資,即使擁有技術實力,也未必能在未來的可撓式AMOLED商機中分得一杯羹。
和友達並列為面板雙虎的群創,今年則意外地完全沒有OLED相關展品。一年之前群創曾在Touch Taiwan上大手筆展出包括高ppi及可撓式AMOLED在內的技術,今年卻付之闕如,不免令人對於群創內部對AMOLED未來的規劃感到好奇。群創去年曾宣示今年會開始出貨PMOLED產品,至今也仍然沒有消息。如果考慮鴻海集團的資源整合,或許群創內部的OLED資源會和Sharp等單位進行整合,這可能也是目前群創在OLED部分沒有消息的緣故。
和友達及群創一同佔據最主要展示區的華映,今年也持續展出不少OLED技術。和友達不同的是,或許是受限於資源或是其他考量,華映的OLED技術開發比較多是和外部合作,甚至是有點類似研發外包的狀態。過去有和工研院合作的展品,今年則是和SID Display Week上相同,比較多和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及霍爾斯特中心(Holst Centre)合作的成果。也由於華映多半和研究單位合作,在技術的前瞻性反而不會輸給其他廠商。像今年華映就展出了透過黃光製程製作的超高像素密度OLED (1250 ppi)以及可撓式封裝技術等,但真正要應用到量產的時程目前還很難說。
相較於業界展出的貧乏,工研院今年反而成為最積極展示可撓式OLED技術的攤位,不免讓人感到有些可惜。工研院除了延續這幾年開發的可折疊式AMOLED(Foldable)技術外,今年更大舉展出適用於可撓式OLED的保護膜(Cover Film)解決方案,同時具備耐磨、耐刮和耐撞擊的特性,展現其技術垂直整合的縱深。可撓式OLED的保護膜如何兼顧強度和可撓特性一直是可撓式OLED的一大難題,工研院整合院內研發能量,成功提出自有技術的展品。如果以可撓式AMOLED從材料到技術來看,包括生產、材料以及關鍵零組件,工研院可說是有一整套方案的基礎,但目前問題反而是找不到適合的技轉對象:友達走自主開發的路,群創態度不明,華映則可能有資金上的問題。主事者或許不免要長嘆一聲「拔劍四顧心茫然」。
根據IHS的報告,今年AMOLED整體的營收將從2016年的150億美金成長到252億美金,成長幅度為163%,後續幾年也都有快速增長,預計2021年將突破400億美金。不管從那個方面來看,這都是一塊很大的餅,但台廠恐怕連分餅乾屑的機會都沒有。
(圖片來源:IHS)
相較於AMOLED,台廠似乎較偏好Micro LED的開發,但Micro LED距離量產的距離更遠,究竟是幾年之內能成功量產也沒人敢打包票。回頭看看OLED從宣稱可量產到實際量產再到真正足以獲利,每一個關卡都是好多年的光陰,即使Micro LED真的能出現在市場上,那可能也是多年以後的事,在此之前,台廠於AMOLED技術中的缺席,有可能會讓台廠在接下來幾年的高階市場中只能居於守勢。
0 意見:
張貼留言